近日,阳湖宝源博物馆馆长郑敏霞收藏了两只明代早期的铜火铳,根据年份分别为“洪武三年”、“洪武五年”。据悉,这两只铜火铳,既可当作掌上玩物,又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古代实战兵器,具有珍贵的纪念价值和收藏价值。 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 火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加速了火器的诞生。在中国发现的铜火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一种金属管状火器。火铳,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是现代枪炮的鼻祖,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跨时代革命。因其尾銎中空,可装木柄以供手持,故又称“手铳”。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现代的枪炮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火铳最早发明于宋代,后传至蒙古汗国,成为蒙古军西征时攻克中亚、欧洲城堡的重要武器,这些地区曾出土了许多元代的火铳实物。 记者看到,郑敏霞收藏的这只“洪武三年”铜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长45厘米,前膛外径4.3厘米,口径2.7厘米,重2641克。前膛较小,呈直体管状,口径略收。上有双龙戏珠纹把手,药室前后加铸两道箍;药室外凸呈椭圆状,有小孔可接入引火线。把手下加固一道箍,尾銎外侧阳刻楷书铭文一行:“洪武三年造”。 另一只“洪武五年”铜火铳也是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长34厘米,前膛外径4.7厘米,口径3.2厘米,重1807.5克。前膛较小,呈直体管状,口径略收,前膛外侧阴刻“大明奇字六百号手铳”。药室外凸呈椭圆状,上有小孔可接入引火线。尾銎外侧阴刻楷书铭文两行:“ 洪武五年六月”。 火铳绿锈遍布曾入过土 “从外观看,这两只铜火铳上已是绿锈遍布,说明曾经入过土,后来才被挖出。”郑敏霞说。 据郑敏霞介绍,明早期的铜火铳前膛与药室相通,从药室到铳口逐渐变细。药室为椭圆形空腔,室壁有一小孔与室腔相通,称点火孔,点火孔上铸有长方形火药槽,槽上安装活动扣盖,称火门盖,装填火药后把火门盖合上,保证药室内的火药不受风雨灰沙的侵蚀,保持干燥清洁。尾銎中空,与药室不通,尾銎口沿稍大,呈喇叭形,可安装木柄,便于发射者把持。药室前后各铸一道加强箍,銎沿加箍,銎外壁阴刻铭文。使用方法是:先将火药由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木马子,然后将散弹装入前膛,用火绳通过点火孔点火,引燃发射药。 据郑敏霞说,早在元末,朱元璋等农民义军的部队就有用火铳装备军队的传统,当时铳炮有大有小,大的用车载发射,用于守城;小的用支架托桩发射,用于冲锋陷阵。明朝政府设兵仗、军器二局,专门研制铳炮。明前期火铳可连续3发,射程达300步。明后期火铳长约2米,重约700公斤,轻的也有约80公斤,可连发10次,最远达700步。 火铳极盛于明代前期。明代的火器技术有所发展,火铳大规模用于装备军队。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但到了明末,西洋传教士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技术),火铳逐渐被取代。在明末战争中,作战的各方(明军、后金军和农民起义军)争相委托西洋传教士代购或研制欧洲先进的火器。在那些改朝换代的战争中,是否拥有先进的火器,往往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文/张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