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藏家之所以很少涉及西洋艺术,艺术经济学家马健归纳了以下原因:“一是接触机会。虽然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但从艺术鉴赏和艺术收藏的角度来看,中国藏家近距离亲密接触西洋艺术的机会还是远远小于接触中国艺术的机会。二是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藏家的审美偏好、价值判断和收藏兴趣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三是收藏惯性。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收藏史来看,西洋艺术一直就不是中国藏家重点关注的内容,这种收藏惯性的改变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的,要变也是缓慢渐变。”
但是,艺术市场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国际化是双向运动,一方面是本土艺术走出去,一方面是西洋艺术走进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领衔的本土拍卖行已经在香港和国外设立分部并进行试拍,与此同时,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和苏富比也已开始分别在上海和香港高调布局,将中国市场作为其亚洲战略的重要部分。
近几年,大型国际艺术博览会和拍卖场上也闪现着中国藏家愈来愈活跃的身影。虽然其关注点主要在回流文物,也不乏有人对西洋艺术做试探性的收藏,中国本土拍卖市场的繁荣和艺术买手强大的资本实力也让西方人刮目相看。近期佳士得纽约秋拍一开头便收成惨淡,证明了全球艺术市场的购买力进一步分散,市场本身在向着多元化、多极化发展。如此看来,着手建立世界性艺术收藏的时机似乎正悄然成熟。
资本、修养与契机
中国新贵如何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具有说服力的世界性艺术收藏?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认为:“消费世界级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门槛。首先需要财富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其次需要世界化的视野不断形成。”即便中国新贵满足第一个条件,形成世界化的审美和收藏视野,却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艺术交易市场近几年一直在理性回调,而藏家也在摸爬滚打里变得更为清醒和审慎。
除了必要的资本和艺术修养,历史契机也是成就收藏的重要条件。卢浮宫收藏有近3万件中国艺术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也多达2.3万件。是西方人更具有前瞻性眼光和世界性视野吗?并非如此。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时局动荡,圆明园两次被劫,敦煌文物流失,清乾隆、慈禧墓被盗窃,以及溥仪窃走故宫书画古籍……诸多事件,创造了外国收藏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时机。
近几年欧美经济低迷,艺术市场处于价格洼地,为中国藏家提供了契机。但任何成功的收藏都需要有规模、成体系。而艺术史上的扛鼎之作,比如莫奈的“睡莲”、塞尚的静物、梵高的“向日葵”,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大部分西方经典艺术早已尘埃落定,西方博物馆和藏家不可能将这些艺术瑰宝倾倒给有钱的中国人。目前来看,中国要打开世界性的收藏格局还尚需时日。
朱其建议,收藏不仅应该面向世界,而且应该面向当代,因为“收藏一定要占到先机”。只有在作品不断生成、价值尚未定论的当代艺术领域,才有空间让中国藏家抢占滩头,与西方同侪分庭抗礼。
此外还有“收藏的民族性”问题。马健说:“如果将艺术品分为不同‘板块’,那么,在中国藏家尤其是老一辈藏家眼里,西洋艺术依旧是一个心理距离相当遥远的板块。这个板块在中国的激活,不是靠一两家大企业或者一两个大藏家就可以做到的。所以,这个标志性事件之后,关于中国西洋艺术收藏的话题多半又会冷清许久,直到下一个西洋艺术大展或者拍卖天价出现。”(文/黄茜)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