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二三知己:文徵明雅集题材的绘画(2)

时间:2013-11-18 09:54来源:未知 作者:DY
新年便觉景光迟,犹有余寒宿敝帷。寂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 花枝未动临佳节,菜饭相淹亦胜期。春色到今深几许,小山南畔草痕知。 朱存理
 
  新年便觉景光迟,犹有余寒宿敝帷。寂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
 
  花枝未动临佳节,菜饭相淹亦胜期。春色到今深几许,小山南畔草痕知。
 
  朱存理次韵曰:
 
  人日阴寒花事迟,草堂暂假董生帷。欣陪雅集何当客,重辱高情先寄诗。
 
  荏苒年光新节物,淋漓春酒旧襟期。幽怀耿耿那堪写,延伫东风怅所知。
 
  陈淳次韵曰:
 
  西斋笑语得归迟,猎猎东风动短帷。鼻观清芬参妙篆,宾筵胜事写新诗。
 
  芳樽人日能无负,细雨梅花恰及期。千载风流文社在,晚生何幸托相知。
 
  另外,钱同爱、陈津、邢参也相继和之。这次雅集的参与者均是文徵明早年几位重要的朋友,形象地反映了他当时的交游圈子和生活状态。如今,坐落于苏州古城区曹家巷的停云馆,早已杳无踪迹,惟有车尘市声不绝于耳。展观此卷,不得不让人动思古之幽情。
 
  湖州市博物馆藏《雨中访友图》,文徵明于同年三月所作,同是画雨景,同是以停云馆为意象。图绘湖山、奇石、古木、亭台、高士,亦画一人正撑伞来访,惟已春深,雨意更足。左空小楷自题,有句云:“吾生雅事此(即绘画),亦颇自珍惜。愿为知者尽,不受俗子迫。惟君鉴赏家,心嗜口不索。吾终不君靳,不索翻自获。”据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三十六岁的文徵明,虽然像逝去的老师沈周一样,视画为“平生业障”,这时绘画已经颇有名气,向他求画的人自是不少,但他的原则和态度却十分明确。
 
  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十九日清明,文徵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鋹、汤子朋 数人相约,茶会于无锡惠山。雨过天晴,大家品泉试茗、吟诗唱和之后,文徵明乘兴而作《惠山茶会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绘江南山坳之景,长松掩映,细竹丛生,有曲径可通茅亭古井、平野闲地。诸人被服古雅,盘桓其间,或驻足相语,或倚井而坐,或拱手而待。茅亭之旁,有漆案茶灶、铜鼎石铫之属,童子烹茗侍应,盖正当龙吻玉溅、羊肠车转之时。运笔工致含蓄,设色冷逸清丽。卷前有与会者蔡羽楷书《惠山茶会序》,述及此次雅集之始末。蔡羽认为:吾等悠游林泉,虽皆尚未有功名以兼济天下,但却追求着儒家孔子所说“曾点之乐”。卷后蔡羽、汤珍、王宠各自将此次惠山之行前后倡和所得之诗一一录下,词旨妙丽,书法古质,昔贤风流,让人想慕。清末苏州著名鉴藏家顾文彬曾一见此作,便评为过云楼文画第一,于此卷拖尾集句题词二阙,并称赞到:“秀润古雅,士气盎然,假令松雪见之,亦当敛手,何况余子!”确实,此图堪称文徵明继承赵孟頫一路文人青绿山水风格的典范之作。
 
  文徵明五十四岁时,以岁贡生荐授翰林待诏。三年期满,即辞官归家,放舟南还,过起了真正的闲居生活。他在自己的住舍之东筑了一间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这两株桐树的影子,便出现在《中庭步月图》中。
 
  《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描绘的是文徵明自京师返回六年后(1532)一个初冬的月夜。那天晚上,月色如昼,他与弟子朱朗在山房小酌微醉之后,便起步中庭,见月下碧桐,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遂欣然而乐,命童子烹苦茗啜之,还坐于风檐之下,不觉到了三更时分。他不禁想起了苏东坡曾经说过:“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兴之所至,便下笔不休地赋诗一章: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褰衣径起踏流水,拄杖荦确惊栖禽。风檐石鼎燃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更阑斗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寒烟。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阑干前。何人为笑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千年。人千年、月犹昔,赏心且对樽前客,但得常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