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尤其是山间野地、江上溪畔的月亮,最能动古人的诗兴。咏月之作,如南朝谢希逸的《月赋》、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皆是因月而得、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文徵明此夜的灵感,亦是明月的惠赐。赋诗之后,他用淡墨描绘了那两株青桐、一丛枯木,两间斋阁、三位好友,一轮明月隐隐烘出。行笔朴而放,布景虚而简,朦胧之状,恍如深山之景。
以上几幅,多是意象式地描绘雅集的具体场面,而上海博物馆藏《连辔访友图》,则是形象地描绘赶赴雅集的实际情景。该图作于1535年,乃文徵明本色风格之铭心绝品。图绘江南春和景明之候,湖山小筑闲旷之地,桃红柳绿,烟云缥缈,主人相对清言,诗客正策蹇联翩而来。构图虚实相生,疏密相宜,笔墨工致,设色明润,妙于盈尺之间,营造出万千气象。此情此景,或许就是五百多年前的某年春天,文徵明骑着自家的毛驴,在朱朗的陪伴下,应约去陈淳家相会的真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文徵明未曾参与却心向往之的雅集:这就是辽宁省博物馆藏为祝允明书《兰亭序》补图的《兰亭序图》。文徵明曾经说:
余每羡王右军兰亭修禊,极一时之盛。恨不能追复故事,以继晋贤之后也。
文徵明此作补图,以青绿设色为之,构图平中见奇,溪水自深谷中缓缓流出,溪畔青松翠竹,溪上水阁闲敞,东晋王羲之、孙绰、谢安等江左名士,正列坐其次,曲水流觞、饮酒挥毫;收尾则见一道瀑泉直落,一人正立定玄对。运笔工细,晕染妍丽,风格出自赵孟頫,自称“偶得赵松雪画卷,精润可爱,故行笔设色,一一宗之”云云。
在文徵明的时代,兰亭旧址已经处于荒墟榛莽之中,吴江沈子由出任该郡,颇为好事,修葺陈迹,昔日之墨池、鹅沼,悉还旧观。竣工之后,特请德高望重的文徵明为之作记。记文叙述始末甚详,尤其对王羲之的生平出处,深表理解,文徵明堪称是王羲之的隔代知音。
文徵明常用印有“悟言室”一印,即出自《兰亭序》“悟言一室之内”一句,显示他对兰亭的喜爱,而传世作品中,可见他曾多次以兰亭为题材进行创作。让人钦佩的是,直到八十九岁时,文徵明一有闲暇,还以此为题,书之画之而不倦,自称不计工拙,为的是遣兴而已。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