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著名书法家杨炳南的书法作品集出版,这是他多年笔耕不辍的成果又一次集中呈现,于他个人和湖南书法界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杨炳南,笔名一牛,别署墨耕斋,湖南桃源人,毕业于湖南桃源县师范学校。1949年当兵,在部队任宣传员、文艺指导员等职。与书法相伴数十载,从中得乐无数,得道颇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担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折枝为笔 铺沙为纸
杨炳南自幼酷爱书法,经常“折枝为笔,铺沙为纸”。“那时家庭条件不很好,在外面放牛、捡柴火时,就在沙滩上写字画画;烤火的时候,就用棍子在火坑灰里面写字;睡觉的时候还要在肚皮上写写;看到有人在写对联,就站着看,边看还边在腿上跟着写。”杨炳南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这是父亲对杨炳南从小的教诲。读书时,他每天要临习一版大字,一版小字,写不好就要被打手板,一笔一画都要练上千百遍,从而也练就了扎实基础。对书法的执著追求,使杨炳南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曾放弃,哪怕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先后用美国人的大衣、睡袋等做了3个挎包,一直随身携带着写字用具。“有一次战斗结束后,其他东西都弄丢了,唯独只剩下一本练字本。”
杨炳南笔名叫一牛,他表示取此名有三重意义。一是他出生在常德桃园县一个叫石牛山的地方,二是欣赏牛勤劳、踏实的精神,三是希望自己能像牛那样的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就是凭着这股牛的精神,杨炳南成就了他的书法事业。杨老到底有多勤奋?言谈中,他不经意地讲起一个小细节。只要天气适宜,他手里都会握住一把扇子,时不时打开来扇一扇或是把玩几下。“很多不知情的人以为我是摆派头,实际上是为了锻炼手腕,保持关节的灵活度。年纪大了,不像年轻的时候,关节要经常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创作时手腕书写的灵活。”
凭着“牛”的执著与勤奋,杨老学遍百家。他先学唐楷,后学“二王”,再攻南北碑。扎实的基本功和领悟力使其书法独具一格,却又诸体均兼,并尤擅行草,其行草气势磅礴,古涩朴拙,张弛有度。他写的多字书法,参差不一,错落有致;少字书法,也讲究布局,落款钤印,都具有艺术感染力。
杨炳南的许多作品被博物馆收藏、被碑林勒石。张家界、岳麓山等名山胜迹均留有他的墨宝,并先后出版过《杨炳南书法选集》、《杨炳南书法集》、《杨炳南草书千字文》、杨炳南草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杨炳南墨迹》等作品,还多次举办个人书法、摄影展,百余幅书法作品被海外名家收藏。
博采众长 注重创新
杨炳南天生多才多艺。不但工书,还善画。他曾担任过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湖南省新闻图片社社长。他笑着说:“我这辈子就是两大遗憾,一是读书不够,二是没能把画画坚持下来。其实最开始我的画画比书法强,但由于条件有限,书法比画画在条件上要简便,渐渐书法的练习就多起来了。”
在书法的研习上,杨炳南尤其注重创新。“搞艺术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悟性、灵性,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对于艺术的创新,杨炳南感悟尤深。他把自己对书法的领悟和绘画的技巧有机结合,创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水墨字。他的水墨字很有特色,书画同源,因杨炳南有绘画基础,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浓墨、淡墨加在一块儿,还有飞笔、枯笔等。他常用旧笔、秃笔,加以水墨一挥而就,潇洒自然,率真朴素,既是龙飞凤舞的书法大作,又好比浓淡相宜的水墨写意。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