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李嵩 花篮图
中国画史存在两个疑团,一是《宣和画谱》收藏全部不知所终,二是入明后,中国绘画风格突然急转弯。
上世纪初,讲到中国画,海归大师称“人物画五百年衰落”;日本人说 “中国画是越古越好”;西方人更是直接指出明初中国画家遗忘了雕塑;“元朝以后,中国人的立体感觉奇迹般消失!”
“五百年”“越古越好”“元朝以后”——中外美术史家的目光齐聚明朝初年:1402年,宫廷收藏蒸发,明朝画家看不到前辈大师画作,导致中国绘画风格骤变。
唐宋画家即便只用线条,也可以画出体积,即便平涂颜色,也能让人觉得颜色是画在空间里了。这是内功,失传已久。
酷爱油画持西画优越观念的人常说,如果用造型艺术必备的构图、空间、体积、色彩来衡量,中国画显然不行。我的看法不一样。
比方,创作于1599年《召唤圣马太》,是卡拉瓦乔代表作之一。画册文字重点介绍大师用了“照镜法”:“两个年轻人面对面坐着,这种对应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新之一,由于人物形象是用一种‘照镜法’,能使观画者产生人物形象在空间中的幻觉。”
我在盛唐画家张萱的《捣练图》中同样找到了“照镜法”。“其中两个面对面举起木杵正往下杵,动作一致,神人情专注。”说明文字只介绍情节,我们一直不太习惯从体积空间的角度介绍中国画。其实,横幅长卷《捣练图》画面深度空间出奇的好,观画者完全可以走进图画中。
卡拉瓦乔1596年创作的《水果篮》,画册文字这样介绍:“首次把水果篮提升为绘画的主题,卡拉瓦乔开创了静物画的先河。”这类“静物画”题材在古代中国绘画中稀松平常屡见不鲜,比方南宋(1127—1279年)李嵩的小幅《花篮图》。复杂的编结,花篮及提梁向外再向内弯曲的弧度,穿插考究自然的满篮子插花,形成了整体的体积感,完美动人,一切在三维空间环境中。
由于唐宋画家绘画雕塑同时做,体积空间感觉训练得特别好,观察微妙。即便只用线条,也可以画出体积,即便平涂颜色,也能让人觉得颜色是画在空间里了。这是内功,失传已久。今天,我们不用明暗难画出立体,以为唐宋画家是在追求平面。
据说,宋南渡后,临安城,家家张挂《清明上河图》,身在杭州思汴州,激励北定中原。临安百姓是怎样挂这幅画的?偶然看了宋人尺牍,才知道四字:“绕满床屏”,原来如此,《清明上河图》是临安百姓坐在雕花床上或趴在床上看的高清电视。
床帘展开,床屏正中是虹桥,像冉冉日出,半圆,很大。桥上桥下,汴河水面,一派繁忙,形成视觉中心。整个的这一面,是汴河,你可以稍远或近距离看。而虹桥附近是让你坐床上时细看的。头的位置是闹市,夫妻二人中间是高大城楼,可以互相交流城里城外的观感,也可以全家人趴在床上仔细浏览城市细节,给孩子讲述故都故事。脚的位置是层层树林,乡间路蜿蜒宁静,可供远观。首尾有一点小转折,绕到床屏前。《清明上河图》整幅浑然天成,无丝毫人为设计痕迹,却是切切实实周密周到的人性化设计。宋人的眼睛真是够奢侈。我看到了千年文明的积淀,天才张择端让我叫绝。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