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父辈在玩,孩子也要玩,的确好玩!
不过,如果非要打上“姜还是老的辣”之类的标签予以生硬群分的话,那么这帮孩子不得不啃一声“爸爸去哪?”。
在《水墨:告别青春期》专访著名批评家鲁虹栏目中,记者问道:“我们现在看到从事实验水墨的大都是老面孔,一项缺乏年轻人参与的事业,如何保持生机”?如何让更多年轻艺术家加入当代水墨行列,我们能做些什么?鲁虹回答:“我在策划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的时候就发现,实验水墨不像油画那样,即从60年代到70年代,再从80年代到90年代,是一茬接着一茬的人出现,现在做实验水墨的大都是85时期的年青人,现在这批人都40多岁,甚至50多岁了,年轻人参与进来的相对比较少。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教育的跟进,还需要各方面的介入”。这反映了目前中国当代水墨的缺失新生代力量的推进。虽然有批评家认为用代际来划分今天的画坛是需要警惕的。以代际来划分绘画确实在无形中弱化了画家的特异性,或者它是艺术市场的推手们精心策划出的一幕幕推陈出新的“发布会”?或许只是“艺术江湖”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大旗?代际划分已不再仅指向不同年龄段画家艺术面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话语权争夺?对于80后、70后……提法是否存在科学性等问题指向以代际来划分来讨论某个艺术创作群体的状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代水墨需要承上启下的力量来推动发展,在个案上,强调传承发展、探索特色、强调“关注当下”及“80后”当代水墨艺术话语的建立。这样讨论当代水墨发展才具有客观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在85美术新潮时期,这些80后才陆陆续续地呱呱落地,而现在著名的水墨画家在那时也是正值年青人,他们走进水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面临着当代水墨最大的问题来自社会面的不理解和传统绘画界的打压。但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依然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前行着。从中国当代水墨20多年来的发展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前景日渐明朗,与此同时则是“后89”时一度风行的政治波普等潮流的日渐式微。
20多年后的今天, 80后正值中国当代实验水墨告别“青春期”的青春期,他们大多数具有学院中国画教育的背景,多为刚刚从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专业教师,长期以来比较严格的学院专业训练,使他们对当代水墨的认识理解和技术把握具有相对全面的积累。作为年轻一代中水墨新军,他们的奋斗史才刚刚开始,他们多能广泛借鉴,在追求个性,追求艺术品位上面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和潜力。反叛体制形式,现实批判的态度来反思当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通过批判的视点寻求化,创作思想活跃。对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所出现的问题比较敏感,并能够宽容接受及时做出自觉反应。
目前活跃在水墨画坛的大都是85时期的年青人,或者说近年来,这群“70后——最后的精英”已经从幕后的浅唱低吟,正式地登上了舞台中心纷纷亮相,目前80后水墨新生代画家仍然未成军。有批评家认为:“艺术市场的诱惑可以让无脑无心的“80后”迫不及待地放弃底线解开腰带赌上最后一屡青春的光阴”。这种以市场的诱惑指向的批评80后实验水墨的成长状态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虽然现在有的“80后”成了明星,成天闹腾,也给公众展示了一种所谓的80后的浮躁形象。但实际上大部分80后的人仍脚踏实地地奋斗着。他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艺术上并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低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而因成长经历的缘故,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
80后,这一代或许有些特殊,他们的艺术审美趋向,往往走在变形金刚、黑猫警长、葫芦娃之类的卡通时代之间,受卡通网络游戏时代文化的背景的影响。但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一点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烙印呢?从80后共同的回忆——中国经典水墨动画开始谈起,他们从观看《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咤闹海》、《葫芦兄弟》等家喻户晓的国产水墨动画片中体会到由水墨画到动画片的媒介的趣味变化,从动画片之“动”到水墨画之“静”,往往是形成了他们创作思维空间上的转换。看动画片长大的他们,认识和寻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新媒体的介入,墨非墨的意识在他们思考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重新判断与选择“笔墨”的价值。80后在面对高度信息化、资讯化的互联网时代正是黄金年龄时期,丰富和改进知识结构的最佳时间和机会。不但可以一窥他们的“80后”的人文精神面貌,在激赏它们并产生共鸣的同时,引起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诸多的思索和感怀,更能警醒社会民众。客观上来说这为中国当代水墨 “关注当下,寻找下一个兴奋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