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80后水墨画家对于传统笔墨的认识,尤其是中国古典笔墨技术上的传承客观地来说是不如前代的。有学者曾悲观地认为,笔墨的功力一代比不上一代。笔墨是否是衡量实验水墨的标准?这样又会陷入了新一浪的“笔墨之争”,这是跟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密切。著名艺术批评家亚历山大·门罗分析了当前中国当代水墨所处于位置,他认为,当前中国实验水墨画较古典大师之作,现代水墨画被视为“次传统”;与前卫艺术相比,则被看做“次现代”。发展之中还要最后一个跨越,就是对“传统艺术当代形式”的偏见。是时候重新审视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通过非西方激进传统形式所传达的实质内涵。在一个“跨界”的时空区域中审视80后的笔墨价值。80后水墨无论从笔墨语言,造型特色,创作题材表现形式来的多元和丰富,尤其是在个人图式的追求和视觉形式语言的拓展上都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验水墨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当代水墨接下来可能会走向观念的表达,即强调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怀;与此同时有艺术家会从当代视觉的角度,把水墨表现的当代性推向更高层次”(鲁虹)。好比80后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使自己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技法和媒介来丰富自我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貌,风格更加新颖、时尚而典雅,在纯粹的同时,充满现代美而不失文气、丰富,以及本真的厚重。画风既体现出浓烈的现代时尚气息,但又与传统的笔墨韵致保持一定的区别。表达着了自我的世界、情感、思想,以及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生活与梦的80后水墨观。
在讨论80后的过程中,我们看一下70后的水墨画家的状态,批评家王牧春《美术报》发表《有关“70后水墨》,他指出:“70后水墨从画面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很有所拓展的,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核心。表现题材的世俗化和卡通化成为70后水墨画家们更乐意描绘的主题,这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种苗头我相信在80后的水墨表现语言中会占据压倒性的优势。70后不是没有危机,80后已是蠢蠢欲动。不过任何事物的问题都是从事物内部开始引发的,总的来说,在70后水墨作品中,观念的缺乏依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然这也是整个中国绘画的软肋,不是某一代人的问题,传统中国文化优美、圆满、合理的审美叙事模式依然一统天下。但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在80后水墨作品中一定会解决得很好,因为在为数不多的几个70后水墨画家身上已经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80后在当代水墨探索中有自觉融入的一种时代责任感,随时准备好承担某些责任。他们也有理想,也有自己向往的未来。就目前全国范围来寻找80后水墨新生代补充中国当代水墨创作群体发展力量来看,80后的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毕业于四川美院国画系的三位80后青年艺术家郝量、孙文、肖旭在798艺术区方音画廊举办他们的首个水墨联展——《三生花》,他们试问“80后年轻水墨艺术家的前方在哪里?”。嘉德在线与策划举办了“自说自画:80后的水墨世界”与“七夕”主题拍卖月正式拉开帷幕,与其他专场的艺术品相比,嘉德在线有关负责人表示,由这个专场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当代“80后”水墨中不同的风格差异,而“80后”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时代赋予的内心细腻、自我张扬以及都市化、小资化等特点,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一系列主题性策划展览活动中,体现了80后水墨个体的存在与发展。
上一辈的水墨画家早已成家立业,然而80后水墨群体仍然在追问“爸爸去哪?”显然这帮孩子们不知情,造成一种身份话语缺失的尴尬情景。按论资排辈,仍然所处创作年龄段在艺术界不太承认和关注,相对往前成熟水墨画家仍然所处的相对的边缘。但相比之下油画、装置、非架上绘画、新媒体等新概念的艺术表现样式,80后新生代自然更多涌现出来。中国社会本身就缺乏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解读,甚至是误读传统水墨与当代水墨的性质,这跟当代水墨一直以来处于中国艺术的边缘位置有关,同时也是当代水墨创作群体缺失80后的重要原因。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的,而是需要社会教育的关注和学术的支持、市场的导引、策展界的重视。80后水墨画家是否引起关注?直接影响中国当代水墨关注当下社会状态思考的延伸,不要边缘或者忽视缺失新生代,组合不同年龄阶段创作的新样式,构成中国当代水墨主力军和新生代复合型的发展繁荣景象。这是80后对于中国当代水墨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与责任。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