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雅”的马
东汉陶马“同手同脚”,如同盛装舞步 常见于奥运赛场、欧陆范儿十足的盛装舞步,展现了骏马的步伐姿态之美。而在汉代,战马也有一套独特的步调——类似“同手同脚”的对侧步。在院藏马文物精品展上,一匹1800多年前的东汉陶马,就迈着这样的对侧步,向观众奔驰而来。 陶马高约1.2米,中间是空心的。在展灯照射下,周身泛着青幽古光。马首稍稍左偏,张口嘶鸣,双目圆睁、微微颔首,风姿矫健,傲然凌人。它的四蹄,迈着“对侧步”,也就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肢,一起前迈、拖后。奔跑时,同侧两蹄一齐离地和落地,左右两侧交替进行。袁荣告诉记者,迈着对侧步的马匹,跑起来不减速,人骑着更加平稳,在汉代骑兵部队中广泛使用。 这是整个“马展”文物中,年代最久远的一件,出土于四川彭山的汉代崖墓群中。1941年,南京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等考古大家,组织了“川康古迹考察团”,在四川发掘了近80座崖墓,这件陶马就是这次考古行动的一大收获。“当时在每一座崖墓中,都有一匹陶马,但这一件是最大的,出土后一直藏于南京博物院。”袁荣说。 最“卖萌”的马
马儿会打滚,还学小狗抬后蹄挠痒 一向高大威猛的马,也是能搞怪、卖萌的。所展的清末著名画家任薰所作《八骏图》中,一匹骏马竟然“模仿”起小狗的动作,抬起后蹄,伸到脖子处挠痒。看它歪着脑袋的样子,想必是非常过瘾。“八骏”中还有一匹“耍赖马”。它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两只后蹄微微弯曲,靠在肚皮上,两只前蹄耷拉在身体一侧,张口嘶鸣,一副“我就是不起来”的神态。 袁荣告诉记者,这是任薰作品的特点。“这位画家飞禽走兽样样精通,各种动物的神态融会贯通,你看‘八骏’中,还有一匹好像借用了牛身。” 马能否做出这个动作?红山动物园的饲养人员表示,马其实会在地上打滚,也会用后腿挠痒痒,都是正常的情况。“但非常少见,游客是一般注意不到的。” 最具考古价值的马
南北朝石雕马,记录了马鞍的诞生 良将配宝刀,好马配好鞍。原始社会人们在驯服了马后,却迟迟没有出现适用的马鞍。这一问题到了南北朝时期才被解决。本次展览就有一对发掘于丹阳境内的小型石刻马,其身披马鞍,神态安详,呈昂首站立姿态。与东汉时期陶马精细的表现手法不同,这两匹“马”刻画手法略微粗犷,也因为年代久远,这种石刻马已经是风化的状态。不过,马鞍形状清晰可见。 据考证,这一对马是南北朝时期的石雕作品,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大部分学者认为,南北朝就是马鞍最早出现的年代。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