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享太平 “已卜余年享太平”是白石老人晚年经常撰写的一句书法,意思是我曾经占卜过自己的晚年会享受到太平、安康的新生活。在齐白石近百年的漫长人生中,经历了古老中国最痛苦动荡的时期,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过上了自己渴望的“太平”日子,他雅俗共赏的艺术也受到新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礼遇。新中国成立之初,齐白石送给毛主席两方名印,毛主席为表示答谢,在中南海设宴款待这位湖南同乡。他后来又送毛主席一幅《鹰图》轴,及“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篆书联,毛主席回赠以人参、鹿茸等物。1953年,北京文艺界为齐白石祝寿,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状。周恩来总理对齐白石更是关怀备至,为了使老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创作环境, 1956年,让文化部购买雨儿胡同一处宅院供其居住。同年,齐白石获“国际和平奖” 。1957年,任新成立的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不久于9月16日,因病去世。国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公祭仪式,并于次年元旦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齐白石遗作展” 。齐白石的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家。 守“寂寞之道” ,开“大匠之门” 齐白石曾云:“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之鬼神,对人方无羞愧。不求人知而天下自知,犹不矜狂,此画界有人品之真君子也。 ”这段朴实无华的话实际道出了齐白石一生坚守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他将艺术看作“寂寞之道” ,从不贪慕功名利禄,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艺坛默默地辛勤耕耘。他广泛地学习古今画家的优长,转益多师,但不论学谁,都不丢掉自己的经验和个性。这位来自湖南楚地的画家,没有屈原式的浪漫气质,反而继承了湖湘学派重视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芥子园画谱》到有名无名的前人画迹,甚至一些弟子或民间工艺品上的图案,只要有用便勾稿留存;他最讨厌那些“开口以宋元自命,窃盗前人为己有,以愚世人”的人,对于古代名迹,他没有收藏并反复临摹研习的爱好,他没有沉重的祖宗包袱,不曾被庞大的传统和派系观念束缚而变得谨小慎微,因此能够胆敢独造,开创独具一格的画风。他早年生活在乡间,中年“五出五归”遍游大半个中国,晚年虽寓居古都北平,但对于乡间风物梦寐魂牵,因此,他笔下的题材空前的丰富多彩,花鸟画充满赤子之心,天趣盎然且生机自得,人物画诙谑生动,山水画师法造化,别具一格……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生活的体验。齐白石将自己的乡土情怀与独特的文人气质相结合,既符合了20世纪艺术大众化的潮流,又没丢掉文人精英艺术的人文关怀,从而创造出雅俗共赏的艺术,取得了普罗民众与美术界专家双方面的尊重和喜爱。 (吕 晓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齐白石画语录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之鬼神,对人方无羞愧。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画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笔端。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空。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