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韩干观马细致入微,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将马加以夸张,形成造型独特的“韩干马”,恰到好处地刻画马之神态,从而形成自己的画马风格,成为对后代影响最大的画马名家。其马的造型特点是头秀颈宽,胸阔腹壮,臀部呈蝶翅状,四肢瘦劲如铁,更觉马的威武雄壮,卓尔不凡,深得世人赞许。其代表作《照夜白》图中可以充分领略到韩干马的风采:图中之马昂首奋鬃,仰天长啸,宽阔的颈项,显得更加雄强劲健,浑圆如蝶翅的臀部则为微屈的后肢做高举蹬刨状,虽然被缚柱上,却有腾骧千里之势,观之令人振奋。在历代众多马作中,此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就连讽其画肉不画骨的杜甫也不得不赞其“笔端有神”,而宋代的苏轼、米芾则数度在诗文中给予高度赞美。阎立本的《职贡图》也是画马传世经典之作,李世民曾诏令阎立本绘六骏图,命刻石高手精雕于石屏,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陵六骏图像。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绘有六马,采用勾染方法完成,画面典雅庄重,马匹气定神闲,极好地表现了王室贵族特有的富贵之气。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中,马四蹄腾空,铁线勾勒,神骨宛然,马的形体已不似汉画像石奔马那种夸张的变形,却也骁腾不凡。说明当时画家对良种马的形体特征、奔驰的动态,已拥有细致的研究和表现技巧。若以形神兼备为要求,盛唐画马是超越了汉画像石的奔马。 盛唐之后的五代时期,则出现了赵嵓、胡环等画马高手。他们久居大漠荒原,熟悉那里的一切,以写生的方法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之作。《卓歇图》是胡环的力作,该图场景广阔,表现了大漠之中马的漫步、伫立、顾盼、遐思等姿态。技法上采用了勾线填色法,线条如钢丝盘曲,圆润而有弹性,各局部结构线条变化丰富,刻画精致,极好地展现出骏马的外在风貌。敷色上采用重彩,以硬笔疏渲之法表现鬃尾,使骏马更觉纤健厚重。赵嵓的《调马图》格调高雅,元人赵子昂对他评价甚高,认为他笔下的马“深得曹韩笔意,余亦好画,何能及也”。其作《调马图》图中之马体形高大、雄健,头颈昂扬,四顾不凡,有龙种之态。通体以青墨渲染作梅花状,此马名为“铁菊花”,为西域良种,位居上品,有天马之誉。 宋元明清之马:风格迥异 名家辈出 新意不断 北宋时期李公麟被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他的《五马图》为画马传世佳作,以白描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其中五马的造型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 元代可谓中国画马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杰出代表是赵孟頫等人。赵孟頫一生画了大量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如《浴马图》《秋郊饮马图》《人马图》等,他在吸取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所作之马图,画面构图严谨、色彩鲜艳,尤其善于将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使画面平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令读者备感亲切。《浴马图》中数匹骏马分别伫立、静卧、饮水于岸边或水中,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令读者不知不觉地陶醉于美妙的意境之中。任仁发的传世之作《二马图》则可以和赵孟頫相匹敌,有“用笔逼龙眠,法备而神完”之誉。前人画马唯以刻意追求马的体态为最高准则,而任仁发却将人的意识融在马的体内,以马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直抒胸臆,增加了马画的内涵。《二马图》采用对比的方法绘出,从造型上、神态上、敷色上都极具巧思。 清代则在画马方面有较大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画马专家,尤其郎世宁与任伯年二人,把传统画马技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丝毛”与“写意”两大派系,令人耳目一新。郎世宁有《百骏图》传世,他在素描、色彩、焦点透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又细心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创造了写实感极强的“丝毛画法”。该法以写生为造型基础,根据素描关系渲染至适度,最后以略深于底色的颜色丝毛。用这种方法画出的马,质感强烈,形同真马,一经面世便深得好评,风靡一时。其代表作《百骏图》制于1728年,画中表现的是林中牧马的情景,百匹骏马散落于林木、草地、河中、山坳之间。马的动态变化之大、结构之精确、色彩之鲜艳、透视之科学、真实感之强烈,在中国画马史上颇为罕见。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