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人对这类绘画的低评并未损害其在今日的价值。就像早期西方的中国画收藏,比如查尔斯·L. 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若依照传统的中国赏鉴标准(orthodox Chinese criteria),不乏“粗俗” (“bad”)之作。这些原本很可能已经散佚的作品不但得以保存,还让我们能够在更为宏阔的范围内开展研究,这早已超越了传统中国文人画评之视域。 近年来我们终于意识到,由于中国传统批评家之审鉴(censorship),以及受其支配的画商和藏家极为偏颇的筛选,现存的中国画主体(包括其种类、风格、题材、数量——译者注)减损惊人。不过,明清之际普遍流行在品质上乘的画作上添写题款、钤盖印章,以伪托宋元绘画的风气亦有其积极的方面,大量本会湮没的画作因此留存了下来。故而,我曾建议任何一部全面叙述现存中国绘画的著作都应该设有这样一章——“粗俗之礼赞”(“In Praise of Bad Taste”)。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