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中,猴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属相。着急了,人们说“猴急猴急”的;夸人有小聪明时,会说“猴精猴精”的;吓唬人时,会想起“杀鸡给猴看”;等提起一个遥遥无期的约定时,人们一般又会这么说:“你就等到猴年马月吧!” 今天——农历丙申春节,按照中国人的年俗,轮到了十二生肖中排位第九的猴来值守。对于热爱生肖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今年春节的重要礼物里,当然少不了这个可爱的动物。而在中国美术史上,以猴为题材的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型。 猴子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由来已久,可追寻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从出土的汉画砖上,就可以看到有人牵狗玩猴的画面。据唐代《历代名画记》中所载,东晋著名画家戴逵(326年-396年)就绘有《胡人弄猿图》。 尽管“猴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地位昭显,但在纸卷本的绘画领域,它却姗姗来迟,而且其地位也大不如人物道释与山水花鸟等题材。 如今,可以追踪寻迹的有宋代的易元吉,在他以前,猴画几乎空白。易元吉塑造了形态各异的猿猴,成为以画猴名世的第一人。据记载,北宋画家易元吉为画猴,屡屡进到山林中跟踪观察猿猴的生活习性。可见画猴要有悟性,还要吃得苦。《猴猫图》描绘的是一只被绳子拴着的猕猴,两只小虎斑猫,结伴路过此地,哪知一刹那间,猴儿出手挟持住其中一只,另一只则落荒而逃,回头张望;这只老练的猕猴得手后洋洋得意,喜不自禁。小猫的惊恐、警觉,猕猴的沉着、欢快,细致而传神。 善于画猴的画家中,身份最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1435年),即朱元璋曾孙,建元宣德,是明中期画院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朱瞻基代表作品《戏猿图》,现藏于台北故宫,生动地描绘了猿的三口之家。母猿爱怜地怀抱幼猿,调皮的幼猿搂着母亲的脖子,右臂伸向父亲。而雄猿正攀缘在树上,摘了一串果子,引逗小猿。三猿神情生动,墨色浓淡枯涩,巧妙结合。 民国之后,画家中涉猎猴画者逐渐多了起来。有受日本画影响的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以工笔加水墨渲染的“猴”;有齐白石宗师的写意猴,颇似人形;有王梦白的近乎小写意风格的猴;有承扬日本画伯竹内栖凤的刘奎龄、刘继卣父子,不但擅长写实画猴,还能小写意画猴。 虽然无人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官员发达与这毛手毛脚的灵长动物有关,反正它已一头扎进美术史,而且没再打算走出去了。 黄永玉是艺术圈里的怪才和鬼才,他创作的庚申年猴票现在被炒成了天价,为2016猴年设计的丙申年猴票发行了不到一个月,就溢价20倍以上。 再来看看这些年来韩美林画过的部分猴子,品味下他的“猴劲”吧。韩美林对各种小动物的感情至真至深,每到生肖轮回之际,以当年生肖为题的创作已经成了几十年坚持的习惯。所以,韩大师笔下的猴哥,个个造型可爱,神态动人,让人不忍释手。我们看到的2016年春晚的吉祥物“康康”,便是韩美林所创作,原作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形式,生动表现出“猴”的机灵活泼特点。 (文/傅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