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景泰蓝:苟延残喘 奄奄一息(5)

时间:2014-02-17 10:08来源:未知 作者:DY
画珐琅既有铜胎也有填白瓷胎,尤其是后者成为清代瓷器中的极精品。画珐琅的画工,既有画院画家,也有著名的花鸟画家,宫廷画师郎世宁也偶有参与。

  画珐琅既有铜胎也有填白瓷胎,尤其是后者成为清代瓷器中的极精品。画珐琅的画工,既有画院画家,也有著名的花鸟画家,宫廷画师郎世宁也偶有参与。

  雍正年间设有珐琅作,并有制造掐丝珐琅器和仿制“景泰珐琅瓶”的记录,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年代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但当时的金属胎画珐琅,却有丰富的品种和造型。郎世宁就奉旨为金胎珐琅杯及随盖、随托碟绘制过花样。

  乾隆时期景泰蓝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宫廷造办处的景泰蓝作坊内,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当时景泰蓝在宫廷工艺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制作的景泰蓝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技艺之精细、色釉之丰富、造型之多样前所未有。由于蒙古族、藏族地区信仰佛教,清代宫廷大量制造佛教法器,热河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和北京的各大喇嘛庙,都烧造有金碧辉煌的法器。故宫宝相楼、梵华楼里面有“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高与楼齐的佛塔。

  乾隆时期的制作,胎骨厚重不减明代,铜质精纯。掐丝、磨光、镀金等技术超过明代,“圆润坚实,金光灿烂”,八个字当之无愧。釉料方面,一方面砂眼(烧蓝时,景泰蓝釉料经加工残留的杂质,因爆裂、碳化现象,会产生崩蓝、砂眼、黑斑)的现象大大减少,并出现了“粉红”和“黑”的新釉色,但另一方面,明代透明、纯净以及泛着玻璃感的几种釉色不见了。釉料的变化说明,这时因大量的制造,原来的产料地区已经不够供应,由于选择了新的开采原料地点,所以呈现出釉色变化。有人认为可能原来用的是云南料,到了乾隆时代改用山东博山的原料。

  嘉庆时代的铜掐丝珐琅器,只是乾隆时代一般制作水平的继续。道光至同治时期制作很少。光绪年间,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出口商品,所以又以新的姿态繁荣起来。在此以后,商营的作坊纷纷开设,最著名的先后有“老天利”、“洋天利”、“德兴成”、“达古斋”等,老天利主要以仿古铜器著名,德兴成以制作陈设品为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后海禁大开,光绪二十九年,按照工艺局的要求,景泰蓝等京货源源不断出洋,中国景泰蓝的声誉日隆,于是便出现了《京华百二竹枝》中的记载。

  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的英美法德日商人,争相购买景泰蓝,输往国外。由于出口贸易的刺激和张謇、蔡元培、朱启钤等有识之士的扶持,民国政府还组织手工业品和艺人参加各种博览会。1923年至1924年,北京的私营景泰蓝作坊已有15家,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到30余万元,并在上海、汉口等地设立分销处。1931年,北京的私营作坊发展到100多家,从事生产的工人约2000余人,是1949年前景泰蓝行业最兴盛的时期。

  1930年以后,由于作坊迎合一部分买主的低级趣味,制作日趋庸俗低劣。一些营业者偷工减料,胎骨轻薄,放在水里能漂浮起来,人们常称之为“河漂子”。掐丝、点蓝也十分马虎,器物表面砂眼遍地,粗鄙不堪,人们甚至认为景泰蓝“有丝有蓝,(釉料、铜胎)不崩不漏就算是好活”。

  日本侵华后,外销断绝,作坊纷纷倒闭,工人失业。一些手工艺人被当作劳工抓到日本。据老艺人说,到日本去也有从事手工艺劳动的,带徒传艺。然而,中国的景泰蓝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