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该技艺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留青竹刻的竹材需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因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常州是全国留青竹刻的创作基地之一,明末,常州府张希黄的留青竹刻在全国已名闻遐迩,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目前,常州留青竹刻共分白氏和徐氏两派,白派的代表人物为白士风,主要传承人为范遥青、白坚仁等;徐派的代表人物为徐素白,主要传承人为徐秉方、徐秉言等,其中徐秉方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留青竹刻的代表性传承人。 留青竹刻作品有臂搁、镇纸、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珍藏。如何评定一件好的留青竹刻作品,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首先看整件作品造型的视觉上是否稳重、大方、精细。
五、竹肌部分空白处铲底是否平整、洁净,局部密处和虚处是否特殊处理。 此外,因每件作品都有具体情况,观赏者如能多看、多比、多研究,识别能力自会提高。(文/周峻)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