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函谷关上的“关”字瓦当 资料图片
![]()
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木匾 资料图片
![]()
毛主席签发的新中国海关总署首任署长孔原的任命书 资料图片
![]()
图为中国海关博物馆。 资料照片
3月30日,中国海关博物馆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座占地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建筑,北望长安街、东邻古观象台。在这里,18000余件藏品资料让参观者见证中国3000多年的海关历史。从丝绸之路的辉煌到被洋人把持的近代海关,再到如今的现代海关—— 踏进中国海关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墙上一个简洁的门的造型,“门”形结构上镶嵌着中国海关关徽,它由金色钥匙和商神手杖交叉组成,钥匙象征海关为国把关,商神手杖代表国际贸易。 3000多年的海关历史,中国外贸的文化记忆 “海关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承载着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一部海关史就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与缩影。海关博物馆就是要留下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中国海关博物馆馆长倪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设关历史悠久,从西周的“关津”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一个独立的透明玻璃柜中,一个“关”字瓦当引人驻足。解说员告诉记者,它是汉代函谷关门楼上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函谷关是当时丝绸之路东起点(洛阳)的第一个关卡。因此,这方瓦当既是古代关卡起源的有力证据,也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海关博物馆基本陈列由千秋古关、近代海关和现代海关三部分组成。在“千秋古关”部分的展板上有三个关键词:“关津”“市舶”“榷关”。它们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具有海关性质的机构。 一路走下去,会看到由城墙、城门组成的古代关卡场景,砂岩墙上的浮雕有长城、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等内容,分别代表着海关发展的重要节点。 穿过一个门楼,来到一个巨大的商船上,商船的四周分布着一些箱子和麻袋,其中装载着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清朝前期的主要出口货物。当时,这些商品曾经远销亚洲、欧洲、美洲各国。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