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藏石
(1) 名石与美石是两个不同的身份。名石是名气大的石头。美石是具有艺术美感的石头。也有又是名石又是美石两个身份兼有的,比如《小鸡出壳》就是这样的奇石。但大多数情况下,名石是名石,美石是美石,它们搭不到一起,两者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奇石收藏界至今仍在名石与美石的是是非非里挣扎。有尊名石,命之曰《锁云》,名气可谓大矣。大到只要认真玩过几年石头的人,都知道它在沪上一著名藏家手中。与石头相关的一些书报杂志多赞为美石。平心而论,《锁云》的长相并不差。按照赏石要素打分,一个良好的等第还是可以给的。但硬说它如何如何美,就言过其实了。这言过其实也有原因,原因就是《锁云》身上背负着动人的故事。《锁云》祖籍中国,是宋代大书家米芾后人米万钟的遗物。战乱时被神秘带出国境,后辗转流入日本。几十年后再回流中国,定居上海……确是一尊饱经沧桑、极具象征意义的名石。但名石不等于美石,就像巩俐,长相也就一般,硬说她是大美女是站不住脚的。 (2) 名石之所以成为名石,不外四种情况。一,故事曲折动人。《锁云》便是。这类名石大都有生动的故事。苏州藏家陈金根收藏的一尊大化石,也成了名石。那是他花大代价搞来的。石头有四仙桌那么大。陈金根当年一见到此石,心跳得路也走不动了。断定与石心灵相通,当场拜为“石丈”,哪里还顾得代价大小,竟以上海一处房产与石主交换——活生生一个现代版苏仲容豪宅换石头的故事,在奇石界传为美谈。也成就了此大化石名播四方。二,名人政要玩过。曾国藩有尊遗石,至今仍完好无损保存在天津宝成博物苑。当年征战千里,丢盔弃甲的曾国藩却始终不离不弃此奇石。倚靠它“石来而运转”。此尊奇石成为古今名石,自然当之无愧。《小研山》因被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皇帝徽宗玩过,那名气就更大了,大到藏石界无人不知的地步。三,人为包装炒作。这类所谓的名石何其多。实力雄厚腰杆粗,不惜重金作宣传。又是上央视,又是登杂志。更有甚者,有的还借名人名嘴炒自己的石头。密集亮相,频频倒腾。还真的就让那些石头闹腾出了一些名气。四,供于宫殿之上。大英博物馆,有块中国灵璧石,倒有几分云头雨脚的味道,但形体极其一般。且其色朦胧,非黑非灰,远非乌黑发亮那种。其纹泯灭,若有似无,毫无历史沧桑感。虽可以算作古典供石类,却乏有古拙韵味。若对比《锁云》还要降好几个等级的。它的成名完全是因为登堂入室于顶级宫殿。 (3) 理性赏石是一个严肃问题。赏石的意义在于发现奇石蕴含的艺术美和它傲然挺立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我们赏石的对象是美石而非名石(当然有艺术美感的名石除外)。名石与美石的界限所以会变得模糊,是遭遇了名石的绑架。 名石绑架美石,那是石商们的要价手段。一块形貌平平的石头怎么能卖出好价钱呢?说它流传有序,出自名人之手,或许情况就会两样,或许身价就会蹿涨。 名石绑架美石,那是古董商的伎俩。将石头做旧,冠以明清贡石、皇家藏品。那么,奇石就不仅仅是奇石了,又多了个古董的身份。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是艺术价值,还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这样的石头,身价自然不低。但是,不管那些名石最终成交价有多高,它们显然已经不是美石的身价,而是作为古董的身价了。 名石绑架美石,还凸显藏石界主体职业素养的欠缺——一些评石组织(尽管多为民间的),每每把那些形貌平平的所谓名石评为金奖。试问,那到底是评的名石还是美石?这种把名石与美石两个不同评价标准搅和在一起的做法,是屈服权贵?抑或自己根本就没搞明白? 将名石与美石各自的赏鉴标准和价值所在昭告于广众,使二者从此不再混淆,还得从藏石界的职业素养抓起。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