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扇子在晋代的崔豹《古今注·舆服》中有记录,被称作“五明扇”:“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说,舜为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至汉扇子的功用无非是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可见,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西汉以后,扇子才开始用来纳凉。但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难有功效。到东汉时,扇的材质大多改为丝、绢等织品了。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等形状,亦有木、竹、骨等材质为柄,逐渐有了扇坠、流苏、玉器等饰品。仕女图中手摇团扇,好似清风徐来,彰显优雅闲逸的姿态。 而扇子的题诗作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有曹操的主簿杨修“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曹操有一柄名贵的“九华扇”,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于是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晋书·王羲之传》则有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妇,“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 “百文”。今浙江绍兴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到隋唐时期,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诗人、词人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涌现,像白居易的《白羽扇》、李峤的《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宋朝之后,折扇才风靡华夏,于是“凉友”变身扇子的代言词。 明清的文人雅士偏爱题扇画扇,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老舍先生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包括许多明清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历代文学作品中,扇子也扮演着运筹帷幄的角色。“空城计”中智退司马懿的诸葛亮,手握羽扇潇洒自然。孔尚任的《桃花扇》风流名士侯方域一柄香扇,浪漫与愁怨并存。《西游记》中的芭蕉扇魔力超乎寻常,煽火降牛样样精通。 戏曲舞台上,扇子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道具,还有表演性质,故有“文胸武腹,僧领道袖”之说,飘逸悠闲,大有仙风道骨之感。 当下,随着电扇和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扇子的实用性已经不如从前,但吟起历代文人的名句,如陆游“静待微风停素扇,旋消残酒漱寒泉”的淡然宁静;纳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深情悱恻,依然叫人抚今追昔,能无黯然。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