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 《小研山》
文化领域有两件怪事一直未被提起。几十年了,直到赏石风气抬头,越来越的多人知道了石头的坚贞,两件怪事才被反衬了出来。 一件是饭店里进的茶具,千篇一律的,统统是广东货。这本来不奇怪,以为是管餐饮的领导他舅爹是广东人,这开个后门,进点广东货,实属正常。可一出市门才明白,哪里只是本市有这现象,整个沪宁线全进广东货,这就奇怪了。景德镇瓷器谁人不知,历史上一直就是用的“景德镇”,而且人家离你还近,进货方便,又没有涨你的价,怎么就一下子全改用广东货了呢? 一件是地方上讲的方言,千篇一律的,统统加进了“埋单”一词。原先的“结账”意思又明白又准确,却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被集体拒用了。甚至,客人吃完饭,对服务员说了句“结账”,服务员竟证实道:你是说“埋单”吗? 两件怪事,虽然都主要出在饭店里,却都是文化层面里的事。是文化上的怪现象。这种文化怪现象正愈来愈严重地蔓延至各地、各领域,并通过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比如我们一直说“渠道”——交流的渠道、沟通的渠道等等,忽然就被台湾的习惯用法“管道”取代了——变成了交流的管道、沟通的管道。尽管“渠道”和“管道”两个词意思差不多,但“渠道”二字显然要雅得多、好听得多、上口得多 ,凭什么就被粗而土的“管道”取而代之了呢?还有“一直以来”这个词,概念是不够清晰的,这也是台湾的习惯用法。我们不这么用,我们不论时间跨度怎样,都设上限。几千年、时间跨度大的,就说自古以来,或几千年来。去年至今,就说去年以来。上个月到现在,就说上个月以来……都有明确的上限,让人知道大致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叫“一直以来”?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古至今,还是一百多年,还是三五十年?连起始的大约时间段都不交代,概念太含混。凭什么概念明确的词却被概念含混的词挤掉了呢? 这就是文化上的不坚贞。这就是文化的趋炎附势。茶具等物质类的趋炎附势,语言类非物质的也趋炎附势。这个势,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和社会发展堪称“大爷”。所以,它的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式大举入侵。各地文化则迅速臣服。这就是“茶具”和“埋单”大面积出现的原因。台湾的“管道”和“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大摇大摆地进来的。 但是,文化上的不坚贞、文化的趋炎附势唯独与奇石无关。广东英石是中国四大名石,并没有因广东是“大爷”,而将其他石种挤出石界。也未因名家贾平凹偏爱,而将人家取而代之。台湾的南田石更是“石”事求是,尽管与“管道”、“一直以来”同时登陆,几十年了,却总是以地方小石种的姿态露脸石市,甘愿落得少有人知的清冷。 当然,奇石的坚贞,和它不趋炎附势的“不二”性格是人赋予的,但它并非臆造,而是有据可依的。文化层面上,积极的事物不可胜数,独有奇石被历代名家如此尊崇并赋予人文精神。人类对石头的认知,起始于石头对人类的教益。很难想象人类离开石头,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生存质量。石头不会讲话,但石头的秉性人类却能感知。赋人文精神于其上,难道不是客观存在的映射吗?难道不是作为客观物奇石的精神在人脑中的显现吗? 奇石精神在先,而后有弄石人的人文观照。奇石厚重不移,任凭富贵贫贱,精神始终如一。政治家爱石也好,艺术家玩石也罢,奇石自管坚贞而已;达官显贵赏石也好,平民百姓喜石也罢,奇石依然坚贞而已。广东为“大爷”的时候,无名茶具能挤走名瓷“景德镇”,方言“埋单”能替掉官语“结账”,但它们的名石——英石却独善其身,坚贞如一,绝不与“排挤”同流,决不同“替代”合污。尽管也有人试图为个别名石赋予过度的人文光环,但石格坚贞,高尚的石界从未因此出现某种奇石挤走同类而一统天下的怪事。 不因天迁,不以人移,石格坚贞竟如是!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