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一天,北京皇城艺术馆艺术总监李延接到了老友米景阳的电话,让她一定要来看看他的新宝物。米景阳是京城著名藏家,也是号称中国第一画廊——北京荣宝斋的总经理,对中国传统书画造诣深厚。李延本以为又会在米老家见到哪位中国书法大家的难觅真迹,却发现摆在米老家客厅里是一只缺了两只角的鹿。科班出身的她一眼认出19世纪英国雕塑:“自那以后,他对英国雕塑的喜爱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如米景阳一般,越来越多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品兴趣渐浓。201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全球顶级拍卖行如苏富比[微博]、佳士得和邦瀚斯等拍卖行纷纷进驻中国。根据苏富比提供的数据,自2010年起到目前为止,共有660位中国大陆的客户于全球苏富比拍卖中,参与竞投逾7800件非中国艺术类别的拍品,总成交额约4亿美元。2010年至今,在苏富比全球拍卖竞投“非中国艺术品”的内地客户数目增加了54%。
画廊作为市场最敏锐的触角之一,已明显受益于这波浪潮。2013年跨年,上海杰奎琳画廊负责人吴敏僖格外繁忙,不同于往年,她几乎接到了各大拍卖行的春拍合作洽谈。她明显感到,整个艺术品市场趋向于价值和理性,而其中西方艺术板块正迅速升温。
与上世纪80年代疯狂收购西方印象派画家的日本人不同,中国买家以更多元的收藏喜好和风格正创造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艺术品市场。
从中国瓷器到西方钱币
每年3月,都会有各路藏家从北上广深等地飞往荷兰,参加TEFAF。TEFAF 全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西方古董艺术品博览会。在过去的6年里,TAFAF中国负责人徐晓玲带领的“海外淘宝团”扩容了近3倍。
苏富比20年前已开始在中国艺术品及珠宝拍卖会预展中,同时展览西方艺术品。但那时,中国买家兴趣多停留在传统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和书画。过去5年里,这种趋势开始升温。在伦敦和纽约的苏富比拍卖场上,参与西方艺术品竟拍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人看多了西方艺术品,眼光和兴趣都培养了出来,他们的竞拍目标主要以西方的古典油画、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为主。
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的画家较易受到中国藏家的青睐,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对西方艺术品仍处于较为初级的接触阶段。大连万达于2013年11月在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以2800万美元拍得毕加索的油画《克劳德和帕洛玛》引得媒体广泛报道。李延说,在中国市场最受追捧的西方艺术品仍是那些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作品,如毕加索、梵高等印象派画家。
但中国买家正在快速成长。徐晓玲告诉经济观察报,过去中国买家到荷兰多是看看中国瓷器,随着见识越来越广博,他们的兴趣开始拓展,如西方古董钟表、珠宝、雕塑、银器,尤其是那些有皇室背景的艺术品备受青睐。
真正的藏家正在诞生。尽管年龄、行业和背景不一而足,但这些中国买家中正诞生对西方艺术品精通的藏家。比如一位刚刚博士毕业的富二代买家就精通西方古代钱币,这意味着他不仅要熟悉艺术史,还需要精通西方社会经济史,“这相当不容易。”徐晓玲说。
更稳妥的热爱
中国当代艺术品存在泡沫、中国传统书画赝品众多等原因使得西方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和收藏标的,变得更有竞争力。
伦敦艺术投资基金会投资顾问Constanze Kubern认为,古典大师艺术类别在过去10年内的表现一直比较平稳。战后及当代艺术的价格目前似乎达到了顶峰,不过由于新型买家队伍的庞大以及市场中博物馆级以及精英艺术家作品流通的减少,这类艺术品的价格在未来可能会更胜一层楼。伦敦艺术品基金首席执行官Philip Hoffman则表示,近年来,古典艺术大师是收益最大的艺术类别。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