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樊氏墓画像石《萧史吹箫图》局部
江苏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1976年由淮阴市博物馆(现为淮安市博物馆)和泗阳图书馆联合挖掘,墓址在原江苏省淮阴市泗阳县屠园乡周庄打鼓墩,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境内。打鼓墩樊氏墓是徐淮地区少见的砖石结构墓,根据其墓制结构、画像内容和随葬器物等方面的特征,初步断定其属于魏晋时期的墓葬。
江苏打鼓墩樊氏墓墓室总建筑面积为37平方米。室内全长9.25米,最宽处4.15米,室内面积24.5平方米。此墓采用平地造坟的方法,墓顶用楔形和长条形两种灰砖券砌,墓室上堆筑有高大坟冢。墓室由前室、中室、后室及前室另附的东西两个耳室共四部分组成。主墓室墙壁用朝内一面鏨平的厚重青石板垒砌而成。[2] 樊氏墓画像分布于墓中室门柱、横额、南北两壁以及前后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墓中室东西两壁上没有刻画像。樊氏墓画像石总共24块,雕刻的画像作品有50幅,包括:一、墓中室的南北两壁画像石共20块,每块画像石的正面和侧面刻有画像共40幅;二、墓中室南北两壁的横额共2块2幅;三、墓中室前后门柱共2块,两门柱的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共刻有8幅画像。 江苏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50幅作品画像石中,有36幅祥瑞画,还有以人物为主题的画像石作品14幅。以描绘人物为主题的14幅画像石,主要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等内容。打鼓墩樊氏墓36幅祥瑞题材的画像石作品中包括“嘉禾图”10幅,另有表现神怪和奇禽异兽的画像作品26幅,这些作品延续表现了西汉以来大量的祥瑞形象,以艺术的方式表征汉代哲学体系中“天人感应”的观念。从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画像石作品的内容题材上看,反映庄园经济的现实生活场面如耕作、狩猎、放牧、纺织、庖厨、乐舞百戏等内容大为减少,这与东汉时期较流行的这类题材相左。我们在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画像石中的历史、神话故事画中明显能感受到,无论是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魏晋以前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这是因为汉画像地区不同的变异呢,还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风格来临前的征兆呢?本文选取《萧史吹箫图》简要分析其在构图样式、意境的营造等方面的特色,以此作为研究该墓葬画像石艺术风格的突破口。 一、《萧史吹箫图》的构图样式 江苏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萧史吹箫图》刻于墓室中室南面墙壁,东侧最底层画像石的侧面上,长64厘米,宽38.5厘米。 关于萧史吹箫的故事,汉朝刘向著的《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记载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的《萧史吹箫图》可以理解为一幅真实与想象、现实与浪漫交融的历史人物故事画,整幅绘画注重表现自然山林之乐和欣赏音乐之乐的美妙意境,其绘画的主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萧史吹箫的故事情节。 江苏打鼓墩魏晋时期樊氏墓画像石《萧史吹箫图》中间为一棵大树,树干呈弯曲状,树冠与树叶用图案化的曲线与椭圆形来表现,枝叶摇曳多姿、清新秀美,似有清风拂面而来,树上还有三只凤鸟,或飞或栖。树下有两人对坐于床榻之上,一人吹箫,另一人似抚琴应和。床榻之旁,一位侍者静立。树下的另一侧,立一口衔仙草的凤鸟伴着箫声、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