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的导游挥舞着红红黄黄颜色鲜艳的小旗子,把游客们召集在一起,中华艺术宫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壮实的孩子一路欢蹦、叫喊,舒泻着在旅游大巴上闷了一个多小时里攒下的精力。一旁的大人忙不迭地一把逮住他,拉在身边,故意虎起了脸,毫不避讳地当众大声训斥。《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20元的门票所费不多,虽足以让旅行社组团而来的游客止步,但是知音难觅。因为能够感受到《战神马尔斯与瑞亚·西尔维亚》之恢宏浪漫的“知音”,夹杂在游客堆里“到此一会”,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餐饮等其他娱乐的附加值实在寥寥。 鲁本斯和凡·戴克的遭遇较之一江之隔的莫奈,显然就寂寞了许多。 笔者因为各种工作原因私人原因,进入中华艺术宫观展的机会一年不下十次,但我依然会在宫里转迷路,站在巨大的空间里,我常常会有一种即将被吞噬的迷茫。我永远搞不清零米层、展览大厅之间的通道到底在哪里,如果上楼参观,电梯又按在哪个方位,假使愿意选择拾级而上,那么楼梯又在哪里呢?宫里哪里是剧场、电影院、会议厅? 我首先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方向感出了问题,我本以为依靠参观次数的积累可以增加对空间的熟悉度,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断在证明自己的判断错误。由此我想,能够解决此事最简单直接的方案,就是如逢展览,恳请馆方在每个观众入口处和拐角处安放指示牌或手册,清晰地告知进入宫里参观的群众有哪些展览正在举行,又如何准确地找到每个展览的所在展厅。安放了指示牌之后,指示牌能不能把指路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些,比如上面画上个箭头明明白白地指示左右上下? 如今,中华艺术宫里的“战神”与购物中心地下三层的“睡莲”隔江而居,各有千秋,冷暖自知。试想,如果他们的位置互换,文艺青年会不会依然有热情,竞相为“睡莲”涌入周边绿化树尚不茂盛的中华艺术宫呢? 自打人民广场周边的原上海美术馆搬迁到中华艺术宫,位于市中心的专业美术馆基本属于缺席状态。谢定伟因为民营经典美术大展“流离失所”的问题头疼不已,他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吐露过自己的心声:“如果能在人民公园内部建一个现代美术馆,与老上海美术馆的建筑相连,并与不远处的博物馆、大剧院形成一个文化艺术中心的话,一定会是市中心的热点,改变现在人民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相亲活动中心’的现状。” 以巴黎而言,奥赛博物馆、卢浮宫、橘园,都在塞纳河沿岸;伦敦的国家画廊、大英博物馆也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相距不远,形成了文化艺术的凝聚力。 让喜欢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的老老少少观众搭乘便利的交通设施,节省体力投入到艺术中徜徉,看完了古典主义展览只需步行就能看到另一个当代展,还能就近喝上一杯热咖啡稍事休息,彼此间进行热烈讨论,……这些人文细节尽管无法上升到国家工程的高度,但也是城市魅力的一种体现。撇开一切弘大叙事不谈,至少,首先,让文化艺术与参观者在地理上的距离近一些再近一些,不是吗? 也许,这一切,就只能等待恰当的时机来解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