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选择过程基于学术考量 对展览作品的选择,陈履生介绍,是根据将近500年来法国艺术史发展的脉络来选择能够代表法国史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并且考虑到作品彼此之间相互的关联性,使之能把法国艺术史中最精彩的内容呈现出来,“为什么选择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这两件作品,法方希望这两件作品能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与《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相对应,表现法国中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 此外,陈履生解释,作品选择的过程也基于一种学术考量,比如选择毕加索的这两幅作品,其间创作相隔近50年,“这是毕加索从中期到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读信》与《斗牛士》都反映出了毕加索整个艺术发展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选择的过程中,陈履生指出,选择中国公众比较熟知的作品也是法方选择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作品在法国很著名,但中国公众可能并不熟悉”。 □对话陈履生
展览最大变数在作品的选择上 京华时报:此次10幅作品保险金额高达3.28亿欧元,对于保险金额,您认为是否过高呢?在运输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陈履生:对于评估艺术品保险费高低难以有衡量的标准,但艺术品在保险中必须有个数字去权衡时,只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是奥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此次展览中保险数额最高的作品,高达9000万欧元。根据法方的要求,为确保展品的安全,10幅作品分为两批次用空运的方式送到北京,运输的过程比较顺利,并未发生意外的情况。 京华时报:此次展览筹备4个月时间,在筹备期间有什么变数吗? 陈履生:展览从作品的选择到展览开幕仅筹备了4个月。筹备期间,计划一直顺利进行。布展时,法国有7人的策展团队来到中国,有检定师、修复师、展厅建筑师、灯光设计师、音视频制作师等。而最重大的变数可能是在作品的选择上,原来计划中会展出欧仁·德拉克罗瓦的重要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但是由于这件作品曾在日本展览中受伤,出现的意外给法国留下了伤痛,所以最终没有在中国展出,对于它不能来中国展出抱有一种遗憾。 京华时报:此次展览在布置等方面都做了哪些细节方面的准备呢? 陈履生:这10幅作品能够很好地呈现在展厅中,我想这是由于在展览策划中,我们所强调展览核心应该是“名馆”,因为这是五家博物馆首次携手到国外展出,基于这样的想法,以馆为单位来分不同的区域来陈列。 此外,我们并不是根据艺术馆的重要性而分布展区,而是希望能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在最核心的区域。因此,我提出来将中国公众中最熟悉的雷诺阿的两幅作品摆放在核心的位置上。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