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平:岭东画家的融入,对广东画坛有什么影响?
杨小彦:我觉得从正面来看是丰富了广东地区国画的表现手法和风格。通过岭东这个中介,潮籍画家来广州的实践,非常巧妙地令广州地区的绘画和江南形成某种奇特的联系。而通过潮汕地区的过滤,又加入了潮汕文化的某种特性,这种特性相比江南文化更有一种仪式感。如果要提意见的话,广州地区众多潮籍画家形成这样一个艺术群落,一不小心可能会走向封闭的圈子,因此应有一种更包容的心态,还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趋同性。
赵利平:对画家而言,其实融合也是一种创新,如融合中西、融合南北、融合古今。但我们一直强调“越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有世界性”,这是否矛盾?
朱万章:这句话用在书画上,我觉得可以转换为:“越有个性的东西就越有世界性”,因为书画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个性,如果千篇一律画的都是杨之光的人物画,那也没什么意思。民族性的东西可以演化成个性,体现民族性的就是个性。
赵利平:对岭东这个艺术群体,你们认为下一步的走向会是什么样的?
杨小彦:目前我所看到的是一种分散的表现,倒不是一种聚拢的趋势。很多潮籍画家在广州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也变成了广州人。空间更大,追求的也更加多元,这可能也和广州的开放兼容密不可分。传统的岭南画派可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现在这种状况我认为不是坏事。
朱万章:其实任何画派都一样,在信息社会,书画的地域特征将会越来越不明显。潮籍书画家长期生活在广州,大融合、大杂烩是趋势。这不仅是岭东书画的发展趋势,全国书画未来也将走向一个大融合,以前还能分得出北派、南派,以后这种地域特征将逐渐式微。
部分岭东画家作品受追捧
赵利平:目前岭东书画的市场表现如何?
杨小彦:现在广东画坛作品卖得起价格的,过半都是潮汕画家。这和潮籍的收藏家比较多有关,他们关注的肯定是本族群的画家。但目前广东画家的作品价格与北方画家相比差了一大截,这也说明广东美术的藏家主要以广东藏家为主,如果北京藏家也过来追捧广东画家,那就不会是今天这个价格水平了。其实这些年来广东画家的对外宣传不算少,但是广东画家在北方做的展览基本上都是主流概念和主流范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拍卖市场的走向。不过,拍卖市场也不是一个主流体制的展览所能完全决定的事情。
朱万章:在粤港澳地区的书画拍卖,就经常设有潮汕画家专场,现在岭东板块的部分书画家,已经得到了全国藏家的追捧,这就说明它的艺术价值被人认同。就像赖少其作品的藏家现在并不局限于广东地区,北方不少藏家也喜欢他的作品。又如饶宗颐,可以说就是潮汕文化的一个代表,但他现在代表的又不完全是潮汕了,他代表的是一个学术界,完全脱离了潮汕的地域限制。
赵利平:朱万章老师刚才将岭东画家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留在本土的,一种是外出闯荡的。目前市场上走得好的,基本上是第二种类型的潮籍画家。岭东这一板块还有很多画家并没得到关注。
朱万章:没错,潮籍画家在市场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饶宗颐、赖少其、杨之光、林墉等一线画家的作品非常受追捧,但一些二、三线的画家,其作品价位目前还处于严重的价值洼地,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只花几千块钱,就能买到一幅民国时期潮汕画家的作品。
我觉得岭东板块的书画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很多作品目前的价值与价格是完全不对等的,这需要进一步宣传。我在广东省博物馆的时候,就主办过3个潮籍书画家的展览。一个是饶宗颐的展览,我们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一个是王兰若的展览,我们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个就是佃介眉的展览,我们做这个展览,带有一种文化考古的意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