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张大千一生最受争议的三大公案(3)

时间:2014-01-10 09:22来源:未知 作者:DY
上飞机前,张大千把他历年收藏的富可敌国的珍贵古书画整理了几大包,却无法带走,只好求助于同乡好友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张群将此事呈报给蒋介石,
 
  上飞机前,张大千把他历年收藏的富可敌国的珍贵古书画整理了几大包,却无法带走,只好求助于同乡好友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张群将此事呈报给蒋介石,最后由蒋的几位亲信分别以个人随身行李为名,搭乘蒋介石专机飞台。
 
  有人说,那时张大千没有想到,这次离开大陆竟终身没有再回来。但从他携带的文物珍藏来看,已是仓忙中最充足的准备了。
 
  离开大陆的张大千并没有选择留在台湾,而决定南迁阿根廷。
 
  迁居南美的张大千唯恐当地人认为他是大陆逃出去避难的难民,干脆来了一个大手笔,大张旗鼓地在南美洲创建了一个中华文化大本营——八德园。1956年,八德园建成,张大千开始向西方艺坛进军。
 
  张大千带着自己在敦煌临摹的“原样原色,完全逼真”的五十多幅壁画作品,来到日本最著名的《朝日新闻》。1956年4月,由《朝日新闻》主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石窟壁画展”在东京银座松屋百货盛大举行,其轰动效果从日本直接波及到了欧洲。巴黎博物馆的大门被敲开了,展览一结束,全部画作即运抵欧洲。
 
  1956年到1966年十年间,张大千每隔一两年就回台湾或香港一次,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从事艺术活动,先后到过英、德、瑞士、比利时等国家的重要城市举办画展,并结交当地艺术界名流。张大千与毕加索会面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张大千不听朋友的劝阻,叫翻译直接打电话去预约。见面那天,毕加索特意穿上了正式的衬衫长裤和皮鞋,二人聊了一个下午,还戴上搞怪的面具合影,被西方媒体称为“中西方艺术的高峰会晤”。
 
  创作中西合璧的大幅泼彩
 
  初到西方时,张大千的创作以水墨画为主,但水墨画在西方并无立锥之地,那些在西方坚持使用毛笔耕耘的人都惨败而归,张大千只好改弦更张,全力攻克西方油画技艺,尤善中西合璧的泼彩创作。晚年张大千改变画法还因为他“由于眼病的妨碍,早年精细的工笔绘画已很难再画了”。
 
  展览中有几幅张大千晚年的泼彩作品,其中1965年创作的《瑞士云山》和1981年《湖山高隐》,由张大千的家人提供,是第一次露面。当时张大千到瑞士办画展,他在飞机和火车上的看到这些异域群山,画下了这幅《瑞士云山》。泼彩是在泼墨技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手法。张大千在画作中对于光线阴暗等方面,加入了西洋画写实的手法,是对中国画的突破。山头是比较亮的色彩,表现的是阳光照在山峰上,下面又表现了云层掩盖下比较暗的山体。画中使用的都是中国颜色,朱砂,石青,石绿,在墨中掺有华青。
 
  不仅画泼彩,张大千还热衷于画大幅作品,他曾对夫人说,“要想称得上一个大画家,必须得画几幅大画才能够在画坛上立足。”张大千亲自设计了大画楼,分两层,长20米,宽10米。楼下两边是卧室,有间裱画室。楼上除几间储藏室、一张大画桌外,便是规模如“体育场”的大画室。
 
  3×12米的《巨荷图》“泼墨泼彩”便是在这里进行:张大千把墨汁倒在一个大盆里,画室地毯上铺满画纸。他把磨好的墨汁一碗碗地倒在纸上,把墨全部泼完,只用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将画室门锁上让墨汁自然风干。
 
  第二天把画室门打开时,只见映在眼中是一团团大墨疙瘩,柔软的宣纸也因水浸而皱缩了起来。张大千不慌不忙地又开始一碗一碗地把石青颜料泼在宣纸上,又关上门,继续风干。
 
  这样一连“泼”了好几天,直到数日后,大千指挥儿子葆萝和弟子们,把宣纸一张一张抬到桌上,然后用笔把每个墨团连接起来,又画出一朵朵的荷花加以点缀,最后将宣纸拼在一起,《巨荷图》成了。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