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巨荷图》,晚年张大千还创作了长三丈七、宽八尺的巨画《庐山图》。他没有登过庐山,画的是他心中的庐山。那时他已是八十老翁,右眼已失明。作画时须由家人扶抱上案,趴伏挥洒,备极艰辛。
台湾收藏家黄天才说,第一天所谓开笔,事实上根本没有画画,他只是把它打湿了,泼了很淡的墨在上面,然后用拖把上去把它拖拖开。这里拖一点墨水,那里拖一点墨水。大概休息了一个月才继续,进展非常慢。这张传世巨作《庐山图》耗时近三年,期间大千几度病倒又几次续笔,最后也未完成,是唯一一幅没有落款的画作,成为张家的传家宝。
思乡心切晚年短暂定居台湾
张大千50岁时登上去台的飞机,一生没有再回大陆。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高层领导曾多次过问张大千的回归问题,并希望其好友谢稚柳和徐悲鸿联名写信劝张大千回国。张大千的家属杨宛君捐赠了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稿后,周恩来曾亲自指示文化部颁发4万元奖金,并说要留2万元给大千先生回来后用。
面对这一切,张大千并不是没有动心。1957年春天,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说他想回来看看。只可惜答复还没有作出来,“反右”运动就开始了,张大千迟疑之中还是断了回国的念头。张大千先后有四房妻子、九子七女。他要自食其力地供养全家人,就必须以卖画为生,而按当时大陆的政策,他肯定难以适应。
1976年1月,张大千携四夫人徐雯波从美国飞抵台北,正式申请移居,他亲自选定台北外双溪附近建造新居,取名“摩耶精舍”。1983年,八十五岁的张大千病逝于台北荣总医院。从仿作古画到敦煌面壁,张大千的一生一直饱受指责,从“画荷圣手”到“飞扬世界”,他的作品又被极尽追捧,从巴西的艺术基地八德园,到台北双溪的摩耶精舍,张大千的身边总是群英汇集,谈笑鸿儒。丈量这位传奇画者的八十五年人生,其精彩程度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