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3香港秋拍中,中国当代水墨表现格外抢眼——保利香港的《中国当代水墨II》专场总成交价2400万港元,成交率达89%,部分作品以高于估价2至5倍的价格成交,朱伟的作品《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估价160万港元,最终以约75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在苏富比[微博]香港秋拍中,刘国松的《子夜太阳》则以630万港元成交。 曾经一度被当代艺术和传统水墨排斥的中国当代水墨,似乎迎来扬眉吐气时代。业内更为关心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自2008年开始持续下滑之后,中国当代水墨能否接棒,成为艺术市场的主角? 当代水墨咸鱼翻身 水墨画,传统指单纯用水与墨创作的中国画,始于唐,晚唐《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曾言“运墨而五色具”,意指墨的浓淡变化可涵盖色彩。五代水墨山水画初成,代表画家有荆浩、董源和巨然。随着“文人画”兴起,宋代的水墨山水达到高峰,风格日趋多样,既有北宋的郭熙、范宽代表的“全景山水”,也有南宋马远、夏圭擅长的“边角山水”。元代文人画盛兴,“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情趣,王渊、王冕、张中等大家还以墨代五色来画花鸟植物,“墨花墨禽”跃然纸上。 当代水墨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伊始,在30余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低调”的水墨从未缺席,但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即使被冠之“新水墨”、“实验水墨”,但也得不到以观念艺术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当代艺术圈的认可,更不被中国传统国画界接受。 沉寂近三十年的中国当代水墨市场从2012年忽然热了起来。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公司几乎同时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或展售会。2012年春拍,中国嘉德推出的“水墨新世界(8.79, -0.02, -0.23%)”专场,标志着当代水墨以整体姿态迈入艺术品市场。这个仅有53件拍品的专场,成交率为92.45%,成交额达到1377.44万元,其中谷文达、徐累、娄正纲、朱伟的4件拍品过百万元。北京保利也在2012年秋拍首次推出名为“中国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的夜场拍卖,49件上拍作品成交44件,成交总额高达3386万元。2013年,当代水墨已经成为各大拍卖行力推的品类,而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也在力推当代水墨。 当代水墨改变了“言水墨即传统”的格局,从以往当代与传统之间的窄缝中走出来,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对于当代水墨未来的价格走势,很多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当代水墨市场刚起步,鲜有大额资本的介入和恶意炒作;当代水墨作品整体价位偏低,真伪鉴定也相对简单,投资风险小;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藏家的介入使当代水墨已具有一定的国外买家基础,具有国际盘的优势。 中央美术学院龚继遂教授认为,近现代绘画在拍场上早已屡创天价,拍卖品的竞价普遍透支。古代艺术品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但资源枯竭难以为继。当代艺术在2005年至2008年高潮之后一直盘整,经典作品已沉淀于个人或机构收藏。新的艺术明星和新的艺术风格尚未出现,难以形成市场共识。艺术市场的板块轮动,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当代水墨这块价值洼地。 当代艺术的覆辙可鉴 水墨取代油画,成为当代艺术新宠。但它的火速走红,也引来不少质疑。 悲观者认为,按照艺术品市场规律,只有作品的学术水准得到充分认可,价格才会随之水涨船高。当代水墨的价格已走在学术界认证之前,将引发新一轮资本洗钱游戏。强势介入的资本与学术支撑短板形成极大反差,价格哄抬而上的结果只能是泥沙俱下。当代水墨难免要重蹈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覆辙。 “什么是当代水墨?”经历30余年的探索,当代水墨至今仍未确立个人或艺术群体相对完整的面貌。 目前当代水墨市场已经呈现出虚假繁荣的苗头。多家画廊和机构推动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创作当代水墨,用大批量的展览密集轰炸出一个市场关注焦点,再选出销量不错的艺术家进行第二轮包装,一个市场关注度颇高的新人就呈现在藏家面前。业界认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作品只能走向高度模仿化和符号重叠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乏善可陈,艺术家本人及其作品的泡沫化不可避免。 沪上一位画廊经理坦言,他年前曾参与筹备某知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画展。在探访艺术家工作室时,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产量几乎是一天一张,因为未来一年内的展览计划已经排满,根据当时作品的预订情况,不得不加快创作速度,甚至请了助手团队来进行流水线生产。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