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境界,往往有些苍凉,也有几分悲壮;有些空旷,但更近乎博大。我以为,这就是青海山河的特点,青海山河的魂魄。 四十年来,我一直在参乾坤之化,悟笔墨之机。道通天地,何必分南北东西?我走遍了昆仑,从小积石山到阿尼玛卿山,从昆仑山到唐古拉山,每座山的风格都不一样,我要一一为其造像。 问:你怎么看待同行、其他艺术门类、批评家? 答:中国画历史悠久,有深厚的传统,这是财富,不是负担,不要鄙弃。在文化上抱虚无主义的态度,难成大器。有些人的创作实际上得益于中国画,但他们反而对中国画非难最多,这样的为学、求艺态度不诚,不诚无物。习画要从良师,有师承家法就不会走火入魔。我的体会,良师就是捷径、阶梯。当然,也不要有门户之见,要转益多师。圣人也无常师。尊师是道德的要求,是对人,不是对师法。但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自己,不能墨守成规师法。 中国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虽然艺术之道是寂寞之道,但我很注意同行的艺术轨迹。他们都在辛勤耕耘,各有所得。我常赏读程十发、吴作人、关山月、李苦禅、李可染、石鲁、白庚延、杜滋龄、刘文西、何家英、贾又福等先进时贤的作品。我主张绘画要有自己的东西,不一定杂取百家,但眼界一定要宽。对批评家精心结撰的文章也要看,刘曦林、马鸿增、陈传席等先生的文章我常看,很有启发。 此外,对待新的探索要宽谅包容,嘉许成功,允许失败,不要跟着大家一起骂。宽容别人是对自己的救赎。任何真正的探索都有其意义。中国画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我的体会是堂奥深而藩篱低。引车卖浆、硕学鸿儒、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释道外番都可以入其门墙,窥其堂奥。 融会中西、借鉴其他艺术门类说起来容易,但不要徒托空言。我曾经用心学过素描、水彩、水粉、版画,对油画也心追神遇;我在上海研习戏剧、舞台艺术历时一年,文学艺术则是毕生所好。博学多闻,不一定有直接的滋养,但至少不容易被人媚惑。 国画是我们本民族的艺术,下点工夫很值得。它会让你沉潜,不那么浮躁,更何况“烟云供养”,可得永年。当然,有了一定的进阶,自然就能为众生、为社会贡献,这是何其美丽的事业。中国人不会没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美感和美学表达,国画的前途是毋庸置疑的。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