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艺术娱乐 >

书院,在文化传承中蹒跚前行

时间:2015-12-07 15:36来源:未知 作者:张军
虽然旧时的书院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武进,一批新的书院正在兴起,它们继承常武地区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成为学历教育之外,人们追求高雅文化和国学基础知识的场所。

     在明清时期,武进曾有20多家著名书院,包括龙城书院、城南书院、道南书院等。现在,武进南夏墅街道有一村名为“书院里”,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此创办城南书院的遗迹。虽然旧时的书院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武进,一批新的书院正在兴起,它们继承常武地区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成为学历教育之外,人们追求高雅文化和国学基础知识的场所。

 

  瓯香书院:

  喜爱艺术的小众人群有了归属感

  瓯香书院是武进新式书院群落中名气较大、开展活动较多的,位于湖塘镇永定社区,距离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的老家上店不足3公里。2013年底,叶康宁、马海军、韩世勤等一批对艺术颇有研究的文化人成立瓯香书院。采用瓯香之名,为的就是纪念恽南田,学习和传承常州画派的文化精髓。书院以讲座为主,内容以艺术为中心,延伸到人文社科方面,至今已举办20多场讲座,每场至少有百余人参加,参与者大都是书画、艺术爱好者。书院定位于非营利机构,只是喜欢艺术、有共同志趣的朋友们品茶谈艺的地方,不对外举办收费类的讲座。

  “古代,书院是有学识的人在一起讨论事情的地方,所以我办这个书院的目的,是给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一个交流聚集的场所。”瓯香书院创办人之一叶康宁表示。

  请进来,走出去。除邀请名家来作讲座外,目前,瓯香书院正在筹备恽南田书画品鉴活动,邀请恽南田研究专家——本地画家、学者薛金炜主讲,并将到无锡、扬州开展讲座活动。

  据了解,在瓯香书院创办过程中,得到了永定社区的大力支持。350多平方米的书院布置清雅,在一杯清茶、一支清香的环境里,听取名家讲座,可以让人得到知识上的提高和身心的休憩。同时,书院里4000多册藏书也面向永定社区居民开放,居民也能前来听取讲座。

  曾在瓯香书院举办过琥珀知识讲座的钮维萍认为,瓯香书院适合小众参与,有共同爱好和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探讨文学、研究文化,能找到归属感。

  常武各类书院:名虽同而侧重不同

  在常武地区,各类有着书院名头的场所不少,其中有小众休闲类书院、具备游学功能的书院,还有主要为图书馆职能的书院,甚至有挂着书院牌子的酒店。

  湖塘江村的永宁书院于今年8月正式成立,具备讲学游学及藏书研修等功能。传承经典、弘扬国学,该书院的圣贤文化育建幸福家庭工作室通过“道德经与现代家庭和谐”、“百善孝为先”、“传承儒家人生信达雅”等课程及“诵读传统文化亲子教育”等项目实践,推动个人修身,推进公民道德素养建设。

  湖塘桥实验小学的苗苗书院,是一座藏书达8万册的校园图书馆,不具备讲学功能。姬山书院具备游学职能,以开掘中华文明遗产、服务农村综合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依托江苏省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武进试验区及综合性合作社、乡村社会文化复兴、市民生态农园建设等多个项目,在嘉泽镇范围内开展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探索工作。

  这些不同功能的书院,有些已在民政部门登记,有些只是小圈子的活动基地。其中,瓯香书院虽只是服务小众,但已在武进区民政局登记。叶康宁表示,这是为今后承接某些政府购买服务功能而考虑,正规的手续对一家社团来说是必需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常武地区的书院有近20家,与民间博物馆已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不同,办书院全凭兴趣,不在民政部门登记就能开展活动。

  区民政局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武进范围内,只有姬山书院、瓯香书院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他均是一些单位的内设机构或口头上的称呼。书院要开展经营活动,需要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得到合法身份后方能进行。

  书院职能变化面临发展挑战

  书院曾是中国旧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是由民间知识分子发起,用来藏书、校书、祭祀孔子以及讲学。常州文史学者张戬炜对地方文化颇有研究,近年来一直关注本地书院的发展。10多年前,他曾统计过常武地区历史上的书院,写有《常州的书院》一文。在他看来,常武地区的书院发端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宋代时,书院并非学历教育,因当时科举教育与书院尚未接轨,而是具有讲坛功能,为私人办学、民间办学的性质。到了明代,书院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中,成为科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课文之所”,但还存在有民间讲坛功能的书院。进入清代,风气一变,民间讲学功能的书院几乎萎缩到零。到晚清民国时期,书院又摇身一变,成为学堂、国民学校,随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能类培训机构的兴起,为社会办学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书院的复苏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特别是近些年,传统文化在民间渐有复苏迹象,一些带有讲座性质的书院渐渐兴盛。最近开办的恒源书院位于运河五号,历史上曾是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的所在地,如今成为针对少年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阵地。

  作为恒源书院首次讲座的主讲人,张戬炜对恒源书院今后的发展并无十足把握。他说,恒源书院定位于针对少年儿童的国学培训,但能否持久,还有待观察。

  “书院是否能通过借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成人技能培训的经验,实现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目前还在探索。据我了解,书院尚未形成公认的、能吸引大众的模式,还面临人才的匮乏和传播方式的单一,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慢慢解决。”张戬炜表示。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