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嘉伟是国内球员中第一个申请出国的。面对申请,邹志华第一个签字同意了,“运动员出去打球、学习,一则可以开阔眼界,二来也可以赚取外汇,有什么不好呢?我相信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会立刻赶回来的。”果然不出邹志华所料,1986年亚运会时,汪嘉伟如约归队效力。 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当年也曾是邹志华的麾下爱将。这次伦敦奥运期间,邹志华一直关注着女排的比赛。 那场中日赛事一结束,许多媒体第一时间采访了邹志华。刚刚看完比赛的邹志华情绪很激动,用“很努力、很精彩、很遗憾”总结了那场1/4决赛。“女排赛场上打得比较紧张。但是从整场表现和比分不难看出,中国队打得很努力。中国队虽然一、三两局落后,却在接下来的两局紧紧追了回来。几乎每局比分的差距都咬在两三分,比赛确实精彩。”邹志华首先对中国女排姑娘的表现做了肯定。邹志华认为,中国队发挥的起伏很大,错过了几个关键球。“两支队伍水平很接近,这样的比赛,谁赢就是谁的运气多一些,只是日本队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而中国队,就是差了这么一点点运气。” 这是一个排球之家 在邹志华家里,随处可以看见“排球的影子”,客厅的衣架上,挂满了各种国内排球赛事的胸卡。这的确是一个排球之家。 邹志华的妻子孙洪娴,也是排球运动员出身。“邹志华、袁伟民两兄弟相互撮合,互为‘红娘’,促成了彼此间婚姻大事”,一直是排球界的一段佳话。 话又要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前后:那时,江苏排球队刚刚组队,还没有男排、女排之分,队内一共就8个人——六男二女。袁伟民是当时的排球队队长,男排的邹志华和女排孙洪娴则是团支部的委员,再加上后来进队的女排队员郑沪英,4个人的交情非常好。 1962年,袁伟民、邹志华和郑沪英一同被选送至北京。临行前一天,袁伟民突然找到孙洪娴,“你和邹志华可是老搭档了,团支部的工作一直搞得很有生气,这和你们的辛劳分不开呀……”小孙脸红了。一周后,孙洪娴果真接到一封北京来信,打开信,是一枚漂亮精致的排球首届全国赛纪念章,小孙满怀欣喜地读完了来信,信的末尾写道:“我们都惦记着你。”落款人是邹志华。 而1964年邹志华因受伤离开国家队。说来也巧,郑沪英也因为伤了韧带被迫离开国家队,她将和邹志华一道回南京。临行前一天,邹志华向袁伟民提议去天坛公园玩玩,袁伟民立即同意。邹志华说:“把郑沪英叫上,我已经跟她说过了。”到了天坛公园,邹志华说:“哎呀,我得办点事,明天就要动身,还一点准备没有呢,你们谈谈吧。”说着一溜烟走了。袁伟民和郑沪英则结伴朝公园里走去……一晃几十年过去,两对伴侣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几年前,孙洪娴因病去世,邹志华至今仍不能从思念中走出。在和邹志华的交谈中,记者注意到:他使用的那只茶杯,印着他和爱妻当年的合影,“她为这个家,付出了许多。” 孙洪娴后来是南京少体校的教练,她和邹志华一样,“关心队员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她也培养出一大批排球好苗子,原排球国手孙玥、沈岚都是她的学生。而沈岚,后来成了邹家的儿媳妇。驰骋在球场上的沈岚,曾经是排球界公认的一位比较优秀的二传手,头脑清楚,手感好,组织战较灵活。 “选择了体育,我不后悔!”当年在常州三中读书时,一米八几的邹志华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在高中毕业时,邹志华放弃了“保送”机会,选择了从事体育。“一是因为家庭负担重,二也是因为的确喜欢体育。” “读书和体育锻炼,并不矛盾。”邹志华说,他一直怀念在母校常州三中读书时“那些生龙活虎的日子”。(文/沈向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