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访我军指挥自动化领域学术带头人王建新将军

时间:2013-07-23 10:21来源:未知 作者:沈向阳
王建新,1952年生,江苏武进人。总参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

      在武进洛阳的“王诤纪念馆”里,矗立着被毛泽东称为我军通讯开山鼻祖的王诤将军戎装铜像。

  当初,为了获得创作灵感,雕塑家到王家翻拍将军生前的照片。当看见王建新时,雕塑家惊奇地发现,这位将门之后和王诤将军“实在是太像了”。

  其实相像的岂止是相貌。刚从总参某研究所所长岗位卸任的王建新少将,几乎完整继承了王诤将军的“衣钵”,为我军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眼前分明端坐着一位儒雅的学者。可在他言语时,却怎么也掩不住目光里的英武凌厉。

  少年磨砺

  “或许所谓‘继承’,就是血液里生来就会流淌着一种神秘的东西。”很小的时候,王建新就非常喜爱拨弄无线电,“没事就喜欢翻《无线电》杂志,二极管、三极管都玩过。”

  对少年王建新的爱好,父亲很是支持,“平时一得空,父亲就会陪我去逛无线电商店,帮我选购电表、无线电零部件什么的。” 

  1952年出生的王建新,曾就读于北京十一中学,这是一所军委子弟学校,“同学中有许多是烈士子弟”。“文革”开始后,转到北京八中,“当时,社会上流行‘血统论’。”王建新和父亲讨论这个话题,王诤沉思一番后说:“我的出身也不好,不也照样参加到革命队伍里来了吗?”

  “文革”中,17岁的王建新去云南插队了,“妈妈在干校、爸爸被关起来了,一个哥哥去了延安插队,家里就留一个妹妹……”

  室内安静得有些压抑。王建新弹落长长的烟灰,烟蒂上星火明灭,仿佛那些幽幽暗暗的回忆。

  “我们去的是瑞丽,一个长着大片大片茅草的农场。”王建新被分到基建连。“上山采石头、砌房子、插秧、抢收抢种……什么活都干过,浑身遍布南方‘小咬’的‘吻痕’,手上不知道磨破过几层皮。”不过,对“知青”岁月,王建新至今怀着一丝另外的感激:“有过这段磨砺,心里有了底气,慢慢也就经得住事儿了。”

  而让王建新格外不能忘怀的,是农场老职工们的关爱:“他们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把家里的鸡蛋拿来给我们补身子,在我们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传递了许多温暖。”直到现在,每逢有农场老职工来京,王建新都会尽量赶去接待。而在京打工的农场职工子弟,遇到困难也会找这位王叔叔求助。

  “9·13”事件后不久,随着王诤将军获得“解放”,孩子们的境遇也陆续得到了改善和转机。当接到父亲“解放”的家信后,王建新大哭一场,“这是长期压抑后的一场宣泄”。

  勤奋好学

  回京之后,已恢复工作的王诤将军只是叮嘱儿子“多看书、多学习”。父子间并没有更多提及各自这些年遭受的磨难。

  那一阵,王建新遵医嘱在家养病,就趁机把留在家里的专业书籍“啃”了个遍。1972年,告别“彩云之南”不久的王建新,参军来到地处“幽燕之地”的河北易县。“都听说过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吧?易水,就在易县。”

  王建新被分到试验连,在老大学生的带领下调试新式装备。由于无线电基础好,他很快就让部队的那批老大学生刮目相看了。1977年,王建新顺利考取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

  当时,王建新因故晚到了些时日,一些课没赶得上听,按规定可以之后单独安排补考。但在“电路课”考试时,一节课都没上的王建新主动要求参考,结果得了满分。老师惊讶了,又出了几道题,王建新仍然交出完美答卷。

  在校期间,毕德显等老教授们得知王建新是王诤之子,都格外激动。又看到王建新勤奋好学,课堂上“吃不饱”,就破格让他参加了“教员补习班”的学习。两年后,王建新考上了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总参某研究所从事我军指挥自动化研究。

  “从机械化到现代化,现代战争模式的变化大势时不我待。”王建新对记者说,假若你处于“信息孤岛”,是根本无法面对一场现代化战争的。“靠电报指挥‘三大战役’的时代早已过去,就立体、协同模式下的战争而言,既往的经验早已归零。”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