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常州,这件事一直刺激着他,“我能不能自己来做琵琶呢?”他为自己的这个念头激动不已。所以木头掮回家,从来不会木匠活的王东宝向别人借来锯子、刨子、凿子连夜就动起手来。 教授点拨又办厂 琵琶,是公元前214年秦朝时期产生的古老乐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琵琶原称为“批把”,形制为圆盘、直项、曲弦十二柱,到了晋代始称“琵琶”。南北朝时,又有一种曲项琵琶“乌特”从国外传入。“乌特”是阿拉伯弹拨乐器,有多种形制,在隋唐年间盛极一时。到唐代以后,在“乌特”和中国直项琵琶两种乐器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改进,才逐步形成现在琵琶的统一形制,弹奏方法也才与现在一样。 虽然王东宝会弹琵琶,但弹和制作完全是两回事,他望着手里的凿子和地上的木头发愣,不知从何下手。 他想到了一个很笨的也是很巧的办法:咬咬牙狠狠心,把那把他花了3个月工资才买来的琵琶,来了个“开膛破肚”,查看“五脏六腑”,知道了琵琶的内部结构,依样画葫芦,量好尺寸,才用了3个月的业余时间,慢慢斫磨,特别是斫出来的“龟背腔”(勺碗),由于不好加工,坑洼不平,只能用粗、细砂布一点点磨平、磨光,王东宝不知磨坏了多少块砂布。琴是磨出来了,但到底会不会响呢?他心里特别紧张,调弦时手都有些发抖!一拨弦,响了!他马上虔诚地洗手焚香,弹了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啊!是琵琶的音色,成了!王东宝激动得潸然泪下。他跳跃着高呼:“成功了!”当晚,他打了半瓶酒和二两花生米,一个人自斟自酌,弹弹喝喝,喝喝弹弹。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幸福。现在这把琴已经伴着他走过了20多个春夏秋冬。 1998年他结识了上海音乐学院叶绪然教授,叶教授知道了他既会弹琴,又会做琴,还办起了民乐培训班,建议他不妨再办一个民乐厂。于是王东宝办起了常州有史以来第一家乐器厂——常州市戚墅堰华韵民族乐器厂。 厂是成立了,然而只是个三四人的小厂。虽说厂小,但王东宝的起点倒不低:他想,决定琵琶质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二是工艺。材料,他一下就买了3立方米红木和桐木。工艺就要靠人才了。虽说他20多年前就做出了琵琶,但和工业化生产绝对是两回事。这样说来他和他的同伴都是外行。王东宝是有股韧劲的,他边学边做,一边自己苦心钻研、琢磨,一边手把手带教,与其他工友齐心协力,并肩前进。有一个故事让人觉得王东宝已经到发“痴”的地步了。有一天,他遛狗时手中无意识地带了一块枹桐板,边走边随手把板往边上的墙上敲了敲,这一敲倒敲出点名堂来了:原来枹桐板发声,有的清脆,有的沉闷,当然发音清脆的才好,而并不是看木纹的漂亮。他到外地厂里采购枹桐板材时,厂里给他拿来花纹漂亮的,他说,“你到外面去不要管我,我自己来挑。”等门一关,他马上一块块敲起来,挑到了不少上品。 琵琶质量讲究“尖”“堂”“松”“脆”“爆”等五种音色。“尖”是指发音明亮;“堂”是指低音区发音浑厚、洪亮;“松”是指发音敏感;“脆”是指中音区发音清脆;“爆”是指富有金石之声,穿透力强。但要做到这五点并非易事。王东宝出门拜同行为师,然而同行都要藏一手,他只得自己一边借鉴少得可怜的资料,一边凭着自己多年的弹奏体会,在音档、音柱、复手及面板上逐项进行反复试验。由于面板的厚度、长度不同对音色、音量都有不同的影响,但他得益于自己是弹奏内行,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试,一点点微调,一次次修正,从而逐步掌握了制作高档琵琶的技能。 叶绪然教授试弹了王东宝送到上海的琵琶,老艺术家从相把位直到品把位,边弹边听,他一会儿弹,一会儿滚,一会儿轮,一会儿扫……神情是那样专注。忽然,他停下来对王东宝说,“王厂长,我俩合奏一曲《春江花月夜》好吧?”王东宝欣然应允,两人的合作珠联璧合。一曲终了,叶教授连连点头:“这琴从音准到音色、音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达到了上等品的档次。”这是对王东宝最大的奖赏。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