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扬子晚报》获悉:“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牡丹奖’(中国曲艺艺术奖项的最高奖),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揭晓……常州评话《常州白泰官》获文学奖也没有悬念。创作者周玉峰先生已去世,抢救其作品更是当务之急。”读毕,周玉峰先生仿佛站在面前,淡然一笑,“没啥,没啥,是多年前的作品了。”是的,周玉峰拿“牡丹奖”不是新鲜事,他在曲艺园地耕耘了40多个春秋。早在2002年和2008年,他就以《谢荷花》、《常州道情缺失探》获得表演奖、理论奖,这连中“三元”的奖项,在当今曲艺舞台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与玉峰相识相交近30年了。长期以来,受民盟组织的委派,一直与其联系,并陪同讲演,几乎走遍了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掐指算算,不下数百场(次)。玉峰的音容笑貌,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只是没想到,两年前的7月20日,他未经医生同意,擅自回家,就在当夜离开了我们。听到噩耗,文化界和城乡广大听众和观众无不扼腕长叹! 回眸迟到的喜讯,让二三十年前的“电影”又一幕一幕地重现。 2006年,周玉峰亮相常州电视台《龙城山海经》栏目,天天和观众见面。他刻苦钻研乡土文化,根据古今史实,编写了《常州白泰官》、《杀太后》、《汪精卫和汉奸们》等评话,自编自演,演艺精湛,创作丰收。他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他还满腔热情地关心学校、工厂、农村的思想文化教育,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编写《话说常州》、《清明时节慰英烈》、《狼牙山五壮士》等剧本,把许云峰、江姐、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雷锋等众多英雄先烈贯穿在一起,把弘扬先烈事迹、缅怀先烈与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省电台及省、市电视台演播,走进常州大学(时为江苏化工学院)、市一中、省武高、觅小等四五十所学校演讲。据统计,从1991年春到1993年底,共举办报告会117场,听众和观众达10多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部分学校还把周玉峰的讲演列为思想教育的必修课, 在周玉峰的讲演中,很有一些可圈可点的趣闻、轶事。 1995年6月17日,周玉峰应市五中邀请宣讲《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故事》。校方于前一日下午挂上“热烈欢迎评话艺术家周玉峰同志莅临我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标语。翌日,周玉峰身着长衫,脚蹬布鞋,双手作揖,笑容满面地来到阶梯教室。刚说了声“同学们”,坐在前排的一男生放开喉咙说了句:“啊呀呀,还评话艺术家呢,不就是常州书场的嚼白蛆佬吗!”这一说,会场上顿时沸沸扬扬“乱”了套。周玉峰惊堂木一拍,用口技发出“砰”、“嘭”的枪声,“同学们,革命先烈瞿秋白‘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就在60年前的昨天,是反动派两颗罪恶的子弹,葬送了36岁的生命……”不用咋呼,不摆噱头,一脸浩然正气,把嬉笑声压了下去。事后,校长批评该学生损坏了学校政治学习氛围。家长急了,买了两条“红塔山”香烟,找到周玉峰。周拒收礼品,还给学校打电话,请网开一面,下不为例。 又一年,某日。周玉峰带着《常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讲稿,来到城北某中学。学校无会场,借了工厂的一块空地作讲演场地。彼时,已是“七月骄阳红似火”的时候了。周玉峰站着,700多师生也站着,会场秩序一时安静不下来,周连喊了三声“同学们”也无济于事。岂料,周竟大吼一声:“校长、老师们,你们在哪里?”这一喊,如同万里晴空突然滚下一个闪光的闷雷,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周玉峰很快地进入角色。又是一个阴雨天,他应邀到潞城中学讲演,地点远,公交也不方便。他摸黑出门,雨伞被大风扯破,硬是顶着风雨,步行到了学校。不管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热,只要受到邀请,他一定会前去讲演。 周玉峰做报告出名后,聋哑学校来请周玉峰去学校讲演,这可让他为难了。周不愿让聋哑学生失望,他请聋哑学校殷桂春老师到团部,把《少年秋白》说给殷老师听,再让殷老师用手势反馈给他。周继而复述细节,让殷用手势表演。最后,周的嘴、脸和眼睛与殷老师的手势密切配合,周又以多变的口型、夸张的表情,并借助复杂、机灵的眼神,把瞿秋白的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让聋哑学生大开眼界。以后,周玉峰还去过该校几次,他说:“不能让聋哑学校成为被社会教育遗忘的角落。”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