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再往南,出中华门不远,就是铁心桥了。 三江学院的主校区就在这里。三江学院的校名来历可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前身)。 上世纪30年代,民国著名教育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想为“中央大学”选个新校址,一眼就看中了这里:“南望牛首,东望方山,北望紫金”、“大江雄浑,秦淮澄清”。三山两水景致之间,除了挥毫留下一首词,罗先生的“万人大校梦”并没有真的实现。 “历史的机缘巧合,我们现在终于还了罗先生的愿了。”在来自家乡的记者面前,三江学院理事长、党委书记陈万年教授如此感叹:“教育,又何尝不是圆梦之旅。” 这辈子和东南大学的结缘 1941年初,陈万年教授出生在溧阳前马镇。 他出生前两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就设在前马的水西村。“我们前马的抗敌基础非常好,群众打鬼子的热情很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陈万年自小就隐约知道“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命运须臾不可分割”。 1954年,陈万年从镇上的前马小学毕业后,考进了“离城7华里”的歌歧中学初中部。6年之后,乡村少年陈万年作为省溧中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收到了南京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来省城报道的第一天,陈万年就懵了:他和另外30几位同学,在学校的名册上不见踪影。事后才知道,他们这批同学,本来都是清华托付给南工委培的。1960年之后,因为轰轰烈烈的全国“高教改革”的缘故,这项委培计划就被搁置,从此陈万年“就一辈子和东南大学结缘了”。有趣的是,现在的陈家“几乎全家都是东大人”。 他事后想想,幸亏没有去清华。“南工是5年制,而清华当时是六年制,毕业时值1966年,那里正是文革的漩涡中心。”一项被搁浅的计划,却让陈万年的人生之舟就此避开了许多风浪。 1965年毕业后留校,陈万年在南工踏踏实实迈开了自己的大学教员之途。此后动荡多年的政治风浪中,陈万年也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沉浸在教学业务中,轻易不敢触碰校园外震天响的锣鼓喧天和口号阵阵,他觉得,“学了本领,就是该为国家服务的。” 在教学业务上兢兢业业的陈万年,终于获得了关注的目光。“科学的春天”到来之际,高校的中青年教学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茬口。在学校组织的观摩教学中,陈万年的授课和在业务大会上的发言,得到了一位长者的关注:南工的老院长钱钟韩。 钱钟韩,钱钟书的堂弟,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在中国创建了机电结合的动力工程学科。他长期从事热物理学和热工仪表自动化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并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开拓性的优秀人才。 眼前这个38岁的年轻教师,历经这些年的政治动荡,却依然能够坚守在课堂。这让从事了一辈子教科研的钱钟韩老人感慨不已。 两个10年,从高校领导到全省教育主管 1983年,42岁的陈万年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开始了他在公立高校从事管理生涯的第一个10年。 在这期间,不得不提及曾风靡科教界的韦钰教授。在“向科学高峰攀登,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上世纪80年代,韦钰是家喻户晓的女科学家。 巧合的是,陈万年和韦钰是“同校同系同专业”。韦钰回国后,在系里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从“实验室”到“研究所”,再到成立专门的“生物医学工程系”……韦钰的这一路走来,都得到了已先一步进入系、校领导班子的陈万年的坚定支持。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