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城,1720年生,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常州城区人。其故居位于天宁区青果巷中段北侧的“唐氏八宅”之一的贞和堂,西与易书堂相连,东邻刘国钧故居,南近周有光旧居。清代初年,政府将青果巷唐家祖产没收后发卖,贞和堂北半部分及半园的主人名后为其胞弟钱维乔。钱维城自幼聪敏、有悟性,读书每日千余言。十岁能诗,十二、三岁能赋古文。1738年,他十九岁时便考中顺天府乡试的举人。后他与李建中结伴赴京,参加乾隆十年(1745)会试。途中遇见一妇女投水自尽,李怕误了考期,独自而去,他却下马相救。到京后,不料会试过关后,他殿试中竟高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时翰林学士分别要学习满文、汉文,钱维城满文名列“散馆三等”,乾隆帝有些不高兴,说:“(钱)维城岂谓清文不足习耶?”令送刑部治罪。幸有大臣傅恒为他辩解一番。乾隆下命再试汉文,乾隆又说他的诗词有疵漏,文赋尚通顺,仍留“修撰”一职。后历任右中允,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乾隆十九年(1754)充会试副考官、教习庶吉士。1757年,授工部侍郎、充武会试正考官。1758年,钱维城奉旨分理京城五城平粜事宜。他上奏:请考虑依产地远近定运费多少。乾隆帝下诏,按其所请从速执行。1759年,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1761年,调任刑部左侍郎。不久,授任浙江学政。1762年,在刑部侍郎任上,钱维城奏请:申明有漏洞的律例二事:一是凡所杀的是作案罪人,就宽恕杀人罪,乃是杀死罪犯不论罪。但案后移动尸体,反遭流放,这是本小末大。二是杀拒捕之奸夫者,以斗杀论;而杀不拒捕之奸夫者却不论罪。依此律例会使奸夫索性都拒捕。此二项所请得以下部议行,经修正后得到弥补、纠正。诗作 书画 1769年,钱维城疏请:考取内阁中书一事,请弥封墨卷并加印,以防由墨卷知其省份、座号等,滋生舞弊之举。而后,他被任命赴贵州,查审威灵知州刘标贪污国库金币,和前任巡抚方世俊等索贿贪赃枉法案。他微服私访,打破关系网,终令案情大白。上报朝廷,使罪犯依律论罪。乾隆三十七年(1772),钱维城的父亲去世,他奔丧回常州,因哀伤,其旧病复发,于下半年卒于家中。皇帝特赐“尚书”衔,谥文敏,赐祭葬如例。葬怀南乡(今常州城南白荡西侧)。著有《茶山集》、《茶山诗钞》十一卷、《茶山文钞》十二卷、《鸣春小草》七卷。 钱维城自幼甚喜绘画,开始从族祖母陈书学习画写意折枝花果,勾描渲染,随类赋形,气联意合,整体协调。后来得到了画家董邦达指导,学画山水,遂成名手,。所画山水,山势逶迤,流泉飞泻,烟霭飘浮,水光荡漾。构图井然,意境清幽。山石多用皴笔。他的绘画远学元代四家即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近学清初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桐阴论画》说他的山水画“笔意亦临摹仿麓台,邱壑幽深,树石灵秀,颇臻妙境。”钱维城投身科举时,很少有人知道他擅长书画,直到状元及第后,在随乾隆的一次狩猎中,乾隆射中一只老虎,于是钱维城受命创作“射虎图”,作品完成后乾隆连连称赞,并下令将此画刻在木兰围场的石头上,从此钱维城在画坛上名声大振。因供奉内廷,渐成为实际画苑领袖。在钱维城的绘画中,带棱角的石形、双勾少皴的树干,以及中锋含蓄的细笔、淡墨勾皴的线条,都存有董邦达的笔意,但他更擅长缜密的用笔和青绿、赭石相间的设色,其中也显示出清初“四王”的流派风格,他的作品经常呈现出来的是一派宫廷富贵的气息。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芨》中,收录的钱维城作品有160多幅,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钱维城作品的赏识程度。著名的有《九秋图卷》。钱维城擅长书法,工整精细,“宗磐工书,书法东坡。”落笔苍润,秀骨天成。也能吟诗,以杜少陵为宗。人称“钱文敏尚书,诗宗少陵,书规苏文忠。”可谓诗、书、画一体。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