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执玉,1669年生,字益功,常州城区人。其为明代文学家、抗倭英雄唐顺之的第七世孙,祖居位于天宁区青果巷的“唐氏八宅”。康熙四十二年(1703)他参加礼部会试,成为会试中的第十名进士。不久授任浙江德清知县。德清县科举考试中第者较多,所以多钜室,但他执法不惧人阻挠。将编审,吏以例餽金,他却退回,而得罪了他们。其召集县民亲勘田地,有田无粮者令自首,有粮无田者除之,富无隐粮,贫无赔累,德清百姓称颂不已。后调回京师任工部主事,不久考选户科给事中。1719年,他疏言:“户部钱粮款项最易作弊,当先驱除作弊之人。乃有所谓‘缺主’者,或一人占一司,或数人共一省,占为世业,句通内外书吏,舞文弄法,当严行查禁。”因弹劾山西司缺主沈天生包揽捐马事例,下九卿议,逮治。1721年,迁任鸿胪寺卿。后历任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1724年,他迁任礼部侍郎。1727年,擢升左都御史。 1729年,他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唐执玉治事很勤,州县稍歉收,必筹画赈恤。隆平报产瑞禾三十三本,执玉於报秋成摺附奏,雍正帝嘉之。正巧贡荔支至,命以赐执玉,方有疾,治事如常。时宗人府府丞冀栋以医进,上命视执玉疾,赐人葠,谕令:“爱养精神,量力治事。若欲栋料量方药,保定咫尺,可再命之来也。”热河徵落地税,司其事者议增岁额,并於榜什营等地设口徵税。下执玉议,执玉言:“商税多寡,视岁收丰歉,故止能折中定额。榜什营距一百八十馀里,已收落地税,又抽进路钞银,恐商贾不前,正税反缺,请如旧便。”议乃寝。长芦巡盐御史郑禅宝以商人亏帑,请增盐价,上以询执玉。执玉言:“上於商民无歧视。诸商不谨身节用,先公后私,乃至亏帑。欲增盐价厉民,臣以为非宜。”亦罢不行。1730年春,入觐。滦、卢龙、迁安、抚宁、昌黎、乐亭诸州县米贮喜峰口仓,亏二千五百余石,唐执玉请视通州中、西二仓例免追偿。部议不许,上特允之。密云城临白河,旧筑土木堤坝尽圮,仅存石堤。上游有积土斜出,激水使怒,俗谓之“土嘴”。执玉疏请疏治,使水得畅流;仍筑土堤,务坚厚,用榆囤载石为基,使辅石堤护县城。上褒其妥协,命於夏月水涨前竟工。迁兵部尚书,仍署总督。是岁秋,积雨,永定、滹沱诸水皆盛涨。执玉疏报灾,上命侍郎牧可登、副都统阿鲁等分往治赈。他奏言:“诸州县被水,消长不一。有上谕所及,而水消未成灾者;有上谕所未及,而水大成灾,田庐被淹,急须拯恤者:请饬治赈诸臣勘实。”雍正帝特许同意。国初以民地予满洲将士,谓之“圈地”。民地既圈,以邻近州县地拨补,粮额从旧贯,於是有寄粮;佃租户移新地,于是有寄庄。历年既久,百弊丛起。雍正帝令唐执玉勘察,更除改正,并举怀安、宣化、万全、宝坻、丰润、三河诸县为例。他奏言道:“此外所在皆有,如晋州武丘村、孔目庄,赵州马圈村粮有在赞皇者;蔚县夹道沟、细贤庄粮有在宣化者;宣化井头庄粮有在西宁者:官苦追呼,民劳跋涉。凡地在此处,粮寄彼处,皆令从地所在,粮随产转,此收彼除,不使有交错之病,亦无庸存代徵之名,经界各正,田赋悉清。”直隶驿马一,每岁杂支大率至十两。执玉奏定马一每岁杂支三两六钱。昌平、延庆、宣化诸驿事烦,拨僻地马协济,而牧养仍责原驿。执玉奏请改隶受协州县牧养。皆下部议行。直隶耗羡归公,自雍正三年始。部议元、二年耗羡在三年补纳者,州县充公用,仍当追偿。霸、文安等七州县民借仓谷,逋米二万一千石、谷一万六千石各有奇,部议责州县追偿。执玉言:“元、二年耗羡在未著令归公以前,前督臣许州县充公用。今欲追偿,是为小费而失大言。”又言:“仓谷民欠历年已久,人产胥绝。今欲追偿,此数十年官州县者无虑百数,悉逮其子孙而加以追比,于情可悯。”雍正帝听从他的建议,宽之。 1731年,他以病重乞求解任,许之。1732年,病情稍好,雍正帝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1733年春,复命署直隶总督,力辞,上勉之行。三月,唐执玉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去世,赐祭葬。他归葬常州时,保定民众万人空巷自发为唐执玉送行。他执法不阿,革除积弊,政绩斐然,是一位深得雍正帝赏识的总督。他不仅治理地方很有成绩,而且与皇帝保持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他所上的奏折,几乎未受到驳回。因此即使在他病重期间,雍正帝仍坚持让他出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最被人称道的是他的“勤”和“廉”,他亲自手书“将勤补拙,以俭养廉”作为座右铭挂在墙上。唐执玉平时布衣粗食,他病逝之后,继任总督带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箧无一物”,都没有钱为他装殓。后来雍正帝感动的下令专门拨发银两,加上其他官员出资帮助,才得以将遗体装殓运回原籍常州。唐执玉极重民事,每请从宽大,疏入辄报可。他曾说:“吾才拙,政事不如人,可自力者勤耳。勤必自俭始。”他一心为民,每年养廉银只用十分之三四,余额交布政司银库。2010年11月,在常州市民间发现了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墓志,该墓志后被常州档案馆抢先收藏。经专家鉴定,直隶总督唐执玉墓志全碑长、宽各43厘米,厚为8.5厘米,共勒字322个,字体为规整划一的馆阁体小楷。(文/包立本 邵玉健)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