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大奎,字曾辂,号纬堂,清书画大家汤贻汾的祖父,生于1728年。其家世居青果巷东端北侧的可对堂,东临阳湖县城隍庙戏楼,西连正素巷。他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乡试中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1766年以试用知县署理河南永城县知县。后到福建省任知县,1783年调任凤山县(今台湾省高雄县)知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冬,台湾发生天地会林爽文起义,从彰化开始,其党曾伯达等也响应,向南进攻凤山县城。该县原来无城,仅有土垣高三尺许。时汤大奎已任满等候新官到任,看到起义局势蔓延,乃率僚佐募乡勇,日夜守御。次年年初,会党数千人来攻,他与参将瑚图里死命抗击。瑚图里以兵三百御诸北门,兵溃。大奎闻城北有警,捕内应四方之敌,斩以徇。方奖励兵役,起义军突进北门,攻入县衙门,典史史谦被杀死。汤大奎特穿朝服坐在大堂,手剑击敌,对方刀刃交下,犹瞋目怒骂不止。 其长子汤荀业(汤贻汾父亲)当时就在身边,先以父诗文稿畀其戚,令远避,身佩刀蔽父不去,同遇害。汤大奎父子遇难后遗体难辨,清军收复县城后,有一仆人认识汤大奎生前所系的发线,形容亦约略可辨,因并入棺。嘉庆五年(1800)凤山知县吴兆麟、典史谈为立「忠节流芳」碑于城隍庙檐口东壁。1839年,汤贻汾向朝廷申请经核准,将汤大奎、汤荀业在青果巷的故居建立为忠孝祠,以纪念祖父与父亲。汤大奎工诗,尤长七言长句,着有《纬堂诗略》二卷、《炙研琐谭》三卷。其《竹居诗》则仅存半卷。台湾省高雄县文化局的官方网页在介绍风山历史文化的页面上有如下描述:在凤山市城隍庙后殿左侧前壁,有一方斗大的勒石,碑文:“忠节流芳”四字居中,两侧上下附字:“乾隆五十有一年,岁次丙午,林逆倡乱,贼党庄大田攻陷半屏旧城,邑令汤公大奎率子(荀业)、典史史谦守城殉节。嘉庆庚申孟秋,凤山县知县吴兆麟、典史谈为立”等字。以上碑文道出乾隆五十一年的发生林爽文事件,嘉庆五年孟秋由知县吴兆麟等立「忠节流芳」碑,乾隆五十三年乱平,距立碑年代,已相隔十三年。这是目前唯一在清代凤山县林爽文事件中,追念殉国官员留下来的纪念碑。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