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出生在武进的戴溪桥,家庭贫苦,父亲赵惟宽是私塾教师,他有姐弟七人,仅有一亩多地耕种,一家九口,勉强度日。因此,赵翼有诗云:“童年回忆旧艰辛,天下无如我最贫。” 他六岁就跟随父亲读书,父亲经常迁徙异地教书,他就随迁读书。赵翼从小聪慧好学,“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赵翼十五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担就由他挑起。他感叹:“繄余少偏孤,孑立四无依,饥穷食不给,飘荡学且废。”吟出了他的无助和无奈。 由于赵翼的聪慧好学闻名乡里,同村的杭应龙聘他为塾师,总算解决了全家的温饱之患。他一面教书,一面钻研诗词古文,“泛滥于汉魏唐宋诗古文词家,兼习为词曲,二年中所著不下五六寸,皆无师之学也”。在他二十岁时,参加了县学应试,中得秀才,继续他清贫的授馆生涯。 过了两年,因塾馆停办,赵翼生活无着,只得浪迹天涯。先在天津谋生,后经亲眷的推荐到北京工部尚书刘统勋府上纂修史书。在刘府,他爱慕公子刘墉的石庵书法,而仿效练习。 乾隆十五年(1750),顺天乡试,赵翼胆大冒名入试,被列为第二十一名举人。受到主考官、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汪由敦的赏识,聘其为家庭教师,一边代笔书札,一边教授汪由敦的两个儿子。在汪邸,赵翼读遍万卷图书。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赵翼中明通榜。次年,他被选任内阁中书。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任军机处章京,深受大学士傅恒和汪由敦的器重。并四次扈从乾隆皇帝出塞,戎帐中无几案,赵翼“伏地起草,顷刻千百言不加点”。乾隆的应奉文字都经他手。这时的赵翼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吟出“少年意气慕千秋,拟作人间第一流”的诗句,颇有抱负。 可是,赵翼虽然身居朝廷中枢要害部门,却因并非进士出身,难展鸿图。于是,他一连五次到科举场博弈,都以失败告终。 赵翼没有气馁,他明白自己从小就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好读诗词。但是,寒士晋身仕途,唯科举此路。于是,他下定决心攻读八股文,准备到科举场上去夺魁。 他三十四岁那年,适逢皇太后七十大寿,朝廷特加恩科。赵翼参加殿试,他在“策论”中提出的“裕民之计”,深得众主考官的叹服,九位阅卷大臣一致同意赵翼为“一甲一名”的状元。 可是,当乾隆皇帝揭封时,见到第一名是赵翼,第二名为胡高望,均是军机处中书,又都是江南人;第三名是陕西王杰。于是,他提起御笔将赵翼和王杰的名次作了个对调。赵翼虽然只中了个探花,但是,乾隆皇帝御批他与王杰对调的事实却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朝野,赵翼的名望由此大震,一时拜访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自此,赵翼踏上仕途,先入翰林院,任方略馆纂修官,撰修《通鉴辑览》;参与制订《平定准噶尔方略》;曾主持顺天乡试,担任会试同考官。后出京为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又擢升为贵州分巡贵西兵备道。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但是,他深受官场倾轧之苦,在镇安知府任上,因得罪云贵总督李待尧而遭劾;在因功调任广州知府任上,而遭同僚嫉恨,以一旧案为由,联合向吏部疏劾;后又在处理一件盗案时,他未曾按刑律将一百多名海盗全部处死,而是根据案情轻重,分别惩处。被同僚弹劾,最后受到吏部的“降一级使用”处分。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以母亲年迈,需留养视膳之名,辞官返乡。诗云:“三政旧装一担轻,白华养母自躬耕。” 赵翼回到故乡常州后,除孝顺老母外,息意荣进,以著述自娱,专心致志做学问。正如他所说:“自知吏才不如人。”言下之意,我做官不行,做学问还是行的。于是,撑肠五千卷,纵目廿二史,“俯仰此身何所托,一灯寒照二毛粉。”他整整花费了二十年时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享誉中外。这部著作是赵翼常年读正史的札记。它的特点是:其综述史实,归纳要义,可为初学者读史门径;而其评论史书和史实,也多持论平和,不蹈袭前人,具有自身的特点。从中可以窥视赵翼想通过治史,探寻社会弊端的医治良方。诗云:“历历兴衰史册陈,古方今病辄相循”,“闲翻青史览穷尘,历历前闻触绪频”。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