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达明同志在常州市文博鉴赏协会成立大会上
听到达明病逝的消息,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一连几天食不知味,夜不成寐,恍恍惚惚,若有所失。 我原在市文化局办公室工作,1983年组织上要我专心筹建文管办,把全市文物工作抓起来。原来工作怎么办?按我的想法,文化局办公室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部门,得了解全系统情况,为局长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助手,要有一支灵便的笔,懂得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据我了解,达明是比较合适的人选。组织上采纳了我的提议,把他调来接我的班。 我到文管办(借用护王府的房子),两手空空,得另起炉灶,招兵买马,觅得两名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和一位有技术专长的,连我四人。一开始就要搞文物普及,工作面广量大,人手不够,又面向社会,聘用两位熟悉常州历史文化的老前辈,协助工作,慢慢打开局面。从1983年到1994年,一晃十年过去了,我要退休了,又得考虑交接班了。还是想到达明。认为他基本条件好,人厚道,作风正,年轻有为,好学肯干。经我推荐,组织上又决定达明第二次接我的班。 达明一到文管办,就奋发图强,干得十分出色。1995获得“市立功者”的关荣称号;1998年又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先进个人,荣获国家文物保护最高级——“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他在搞好文管专业工作的同时,学术研究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1998年与人合著的《浩然东坡-从眉山到常州》出版后,1999年在女儿协助下公开出版了《清代常州五学派》;2007年、2008年又相继推出了《常州文史丛谈》和《常州文史研究》两部专著,一共60多万字。对继承、弘扬常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提高常州知名度、招商引资,发展常州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积极的、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在拜读他的著作后,觉得达明一心扑在事业上,好学实干,成果显著。尽管他是无锡人,但对常州的历史文化,哪怕是大街小巷,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相比之下,我知识面没他全面系统,工作平平,学习有点单打一,未拿出像样的东西。文笔也不如他那样清新鲜活,耐人寻味。总之,达明的人品、作品、作风、文风,很值得我学习,尤其是闯劲、韧劲、钻劲深深感动着我。 几年前,有次活动,达明未到场,我打听到他正在医院查病。第二天我便去医院探望,得知他患骨髓癌,需注射从美国进口的针剂,一支5万元,费用要自理,虽有奇效,但不宜久用,身体吃不消。家属态度坚定,说哪怕卖房子,救人要紧,我预感到情况不太妙。每隔一段时光,便去看望,同他聊聊,称是“话疗”。直到今年1月15日,眼看龙年春节将临,便去医院给他拜个早年。见他脸色红润,胃口很好,头脑清晰,很高兴。就是没力,不能走动。问他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他说还有一两本书稿想写,我劝她等病情好转再讲,与他握手道别。万没想到,不满两个月的3月10日,他便停止了呼吸。这一天竟成永别的日子,令人唏嘘不已,终身难忘。此时此刻,想到两句话:直把常州当故乡,甘为文物献老命。以此为达明送行。我今年虚度八十又一,来日苦短。过去您接我的班,将来我接您的班,咱俩相会九泉,继续为文物事业奋斗!(文/潘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