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以振,字琳叔,别署半园主人,生于1877年,常州城区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其父由广东辞官后,在天宁区青果巷中段北侧的雪洞巷“半园”定居。他22岁中秀才。中日甲午战争后,看到国事日衰,民智闭塞,专习新学。钱以振早年好研究新政,喜办学。他任山东邹平知县时,在那儿创办学堂,建造图书馆,普及新学。旋因处理教民案件,不肯屈辱听从按察使署意见而辞职。回到常州后,先后与人创办冠英小学、“半园”女学校,常州府中学堂(参与筹办)、常州职业学校、筹设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后组学务公所。负责筹集公立学校经费和管理;设法政讲习所,灌输法政知识;组织教育界同仁赴日本考察办学经验,使常州新式教育初具规模。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宣统元年(1909),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翌年被选任武阳城厢自治公所总董,在拓宽道路、普查人口、门牌编号、振兴工商业、改良筛绢、梳篦、皮革生产工艺及市政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辛亥革命后,省咨议局改组为议会,他任秘书长。1912年底,国会办理众议员选举。钱为常州共和党主要成员之一,主持与国民党竞选,结果共和党失败,改组为进步党,于1913年改组完成。1912年底,钱任武进县商会会长后,积极发展公用事业,相继成立电话、电灯公司,并设公园、医院,促进常州社会事业发展。1913年办《兰陵日报》,任主笔。他于1917年与徐果人等发起组织常州商业银行。钱等鉴于欧战期间纱厂厚利,1920年,钱以振、于定一、卢锦堂和荣德生等人发起筹办“常州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后为民丰纱厂)。纱厂以钱以振为经理,决定集资60万元,但筹建进程并不顺利,延至1921年10月才开出纱锭4000锭,但最终常州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棉纱——10支仙女纱。同时又与人创办常州富华银行,兼营有奖储蓄,并在上海开设分行,吸收存款。欧战后,由于外货倾销,造成棉贵纱贱,纱厂亏本,常州纺织公司开工16个月,于1924年终难维持而停业。常州商业、富华两银行也于1923年停业清理。 从此他将精力放在商团建设上。常州商团创始于1909年,原名商业体育会,由他任会长。民国建立后改名商团,他任商团团长,招收、训练青年,逐年配备枪械,负责常州地方治安,最多时团员达一百余人。当时北洋军阀混战,常州地处沪宁线上,南邻宜兴、溧阳,东北通江阴,每次苏南地区有战事,常州首当其冲,必受牵连,胜者勒索供应,败者结队抢劫,尤其以奉军张宗昌最难应付。1924年江浙战争中,败军自无锡乘火车退到常州,强行入城。他率商团严加防御,使常州城免遭劫难。1928年,常州工商业萧条,商团经费日益困难。他将商团改为工学团,在第二公园内附设织布厂,置有20多台布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工读性质的自给自足团体。他们生产出口的印花绒,针对当时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的政治形势,以“卧薪尝胆”为商标,寓有唤醒国人发愤图强、救国雪耻的爱国意义。后钱任市公益事务所总董。1934年任农村指导委员会主席。1932年至1937年间,钱以振、庄中希、赵颂平、翁佩孚、潘佑龄等士绅多人从事开发马迹山,建成七里堤。1937年日军侵入常州时,钱避难去马迹山,后到上海隐居,1943年病逝于上海。(文/包立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