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我的同学高晓声

时间:2013-07-13 12:40来源:未知 作者:吴 镕
1949年4月,苏南解放。原本在淮阴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移师无锡惠山之麓,更名为苏南新专,招生200余人。高晓声和我是同班同组,朝夕相处。

      1949年4月,苏南解放。原本在淮阴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移师无锡惠山之麓,更名为苏南新专,招生200余人。高晓声和我是同班同组,朝夕相处。他生活上比较散漫,不拘小节。当时学校里聚集一批人才,后来名家不少。如北京作协主席的小说家林斤谰,在校时就爱喝点小酒。那时没有工资,有次付不出酒钱,就用几张邮票给酒店付账。高晓声也有点放浪形骸,不大整洁,我们批评过他。因为当时学校是男女生同居一室。我们组宿舍里住6男3女,尤其是夏天必须衣冠楚楚,以蚊帐为男女之大防。校长是苏南区党委宣传部长汪海粟,他动员时说,我们都是干革命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我们也应该是最纯洁的,为真理而斗争;男女同居一室,可以互相帮助,重活男生做,缝缝补补洗洗女生可以帮忙。学习终了,也未发生什么桃色事件,可以证明大家很听从汪校长的教诲。这在今天似乎不可设想,都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却都那么循规蹈矩的。

  高晓声似乎从来就有文学天分。他自己不拘小节,马马虎虎,却又对社会生活上一些细节观察入微。举个例子,他有时到街中心坐着看人着装,那时兴中山装。他半天发呆似地看下来,发现百分之百的人不扣风纪扣(中山装领口上两个铁丝搭扣),百分之八十几的不扣第一颗纽子,百分之二十几的不扣下面最后一颗纽子,5颗纽子主要用了3颗。这似乎近似今天流行的西装穿法。日后高的小说里,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就得益于他平时的细微观察。

  知识分子总是心忧天下。苏南新专的莘莘学子,三分之一都在反右中陷落。高晓声与校友陈椿年等想办《探求者》同仁刊物,被打成极右。陈椿年被送到青海监狱劳动改造;高晓声有肺病,下放回武进家乡,妻子也染上他的肺病而早逝。后来,幸得一农妇见高可怜,摸些鱼虾给他吃,使他得以康复,也成就了一段爱情,体验了一段生活,为后来他的成熟垫了底。

  从新专毕业不久,他就因一篇小说《解约》(写反封建婚姻)而出名。他劝我说,你在基层工作,生活多彩,但不要光埋头工作,要动动脑筋,有点想象力,搞文学总要有点“想入非非”,才能写出现实而又浪漫的作品。可惜我一辈子也“想”不出来,辜负了他的期望。他在文学路上一开始时很顺的。他与叶圣陶公子作家叶至诚是至交,叶夫人姚澄(锡剧四大名旦之首)说高几乎天天在他家吃喝。他与叶同议论同写作,一同合作写出了讲合作化的名剧《走上新路》,“这野野豁豁一大片,都是合作社的田和地”,这些唱词,一时传诵田野。可惜到了反右时,这对知己都成了右字号,叶有老父圣陶先生,算是从宽处理。苏南新专中最杰出的女生彭令昭(后改名为林昭),则在后来冤案中被枪决,是最不幸者。如今反思这些右字号同学的言行,其实都是忧国忧民的逆耳忠言,并无“反动”之处啊!

  好容易熬过文革,高晓声在武进当中学教师,写出了《李顺大造屋》等名作。工资改革中对他有争论,晋升指标很紧张,评议者认为他教学上不算突出,他一口武进土话,不擅演说和讲课,因而评不上。但他在文坛上贡献是突出的。后来我请示镇江地区教育局(当时武进属镇江地区),从地区来拨一个晋级指标,不占用当地名额,总算解决了矛盾,也使他的生活困境有所缓解。

  晓声未达耄耋就走了。他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性格、磨炼和悟性。也说明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理。后期出了大名,反而也就没有多少大作了。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