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仁昌(1898—1986),字子农,武进人。曾任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及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顾问、《植物分类学报》主编、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秦仁昌出身于武进一个普通农家。1914年考入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林科,立志学习植物分类学。1919年农校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林学系。1925年,秦仁昌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林学系林科,在东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当助教。1926年,他随同陈焕镛教授到香港植物园标本室工作,查阅了许多标本和文献资料,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研究蕨类植物的信心。 1927年,秦仁昌受聘于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任植物学技师。经过几年努力,他基本掌握了180多年来外国学者发表的有关中国及邻近国家(特别是日本、印度和中印半岛)的蕨类植物文献。在有关方面和胡先啸的支持下,他1929年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学博物馆进修,在当时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学权威科利斯登生指导下研究蕨类植物分类学。他又到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标本馆作短期访问研究并查阅标本,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及大英博物馆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几年努力,自1753年林奈首次发表中国蕨类植物标本以来的180多年间,各国学者所发表的中国蕨类植物标本,除了一张存放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地下室无法找到外,其余的资料秦仁昌都观察过,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写了笔记或卡片。 他花五年时间,实地考察和采集了大量标本,探索蕨类植物的特性与生长条件,并对标本进行鉴定。1932年,秦仁昌将从国外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又结合自己采集的标本资料,修订了他1930年编写的《中国蕨类植物志初稿》。全稿70多万字,参阅了280多篇有关文献,记载了11科86属1200多种中国蕨类植物,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蕨类植物专著。1934年,秦仁昌完成了约30万字的《中国与印度及邻邦产鳞毛蕨属之正误研究》一书,第一次清晰地阐明了这群植物的发育系统和亲缘关系。这本专著立即引起了当时各国蕨类植物学家的重视,也为他以后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大成就打下了基础。 秦仁昌对当时全世界一万多种“水龙骨科”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以及有关科属概念的重要文章,大胆而科学地把100多年来包括蕨类植物80%的属和90%的种“水龙骨科”划分为33科、249个属,而且清晰地显示了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解决了当时蕨类植物学中难度最大的课题,这在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后来被称为“秦仁昌系统”。 1954年,秦仁昌发表了《中国蕨类科属名词及分类系统》,被当时全国各大标本室所采用。1955年,秦仁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调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1959年,秦仁昌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于当年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二卷,这是历史性巨著《中国植物志》中的第一本,为其他卷册的编写树立了一个典范。1978年,秦仁昌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的科属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一文,被全国植物学界和各标本室所采用,198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60多年中,秦仁昌共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和翻译专著15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