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梨”,是吴丹凤注册的焦溪梨品牌。 吴丹凤,焦溪翟家村委巷口村人,1988年出生,大学毕业。3年前,她自主创业,从城里返乡,从自家20亩梨园开始,种梨卖梨,并创办了常州市丹丹梨农业专业合作社。 这两年,郑陆一带种梨面积大增,已突破7000亩,市场竞争加剧,然而,丹丹梨合作社却迅速崛起,销售量从第一年的10万斤到去年的80万斤,3年猛增了7倍。去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亩均效益2万元,惠及300多农户。 “我以自己名字注册商标,是受了‘褚橙’的启发。”4月17日,在丹丹梨合作社,吴丹凤告诉记者。3年前,尝试了证券经理人和培训教师两份职业经历后,一直有创业想法的吴丹凤偶然在网上看到“褚橙”热销的故事。她想到了自家的20亩梨,虽然爷爷是焦溪第一代蜜梨创始人,种出的梨格外好吃,但由于蜜梨皮薄易挤压变质、保质期短,大部分梨被批发商低价收走,每斤只能卖到1元多,利润不大。而且,有的年份还愁卖。 注册商标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发现地产梨市场比较粗放,良莠不齐。有一次,一个朋友对她说,感觉焦溪的梨越来越不好吃了,她不相信,就拿自家的梨让朋友尝,对方连说“好吃”。确实,梨和梨不一样,但当时,焦溪地产梨基本都叫“焦溪翠冠梨”,包装也差不多,客户分不清好坏。在她看来,没有商标,就是个梨贩子,很难创出更大的价值。于是,她在“丹丹梨”包装上,不仅印有自己的照片,还打出励志广告:褚时健有“褚橙”,柳传志有“柳桃”,潘石屹有“潘苹果”,我吴丹凤,有“丹丹梨”! 当然,“丹丹梨”有自己的内涵。种了一辈子梨的父亲告诉她,自家的梨好吃,也没啥秘诀,除了梳果技巧,主要是坚持施用农家肥,自然熟。还有就是采摘时机,吴丹凤通过反复品尝发现,同一棵树上的梨子,8月2日前后采摘最甜,而且个大。因此,她也把自家的梨叫“82梨”。虽然这个时候,为抢市场,有些人家的梨已经上市月余了,但为了坚守“丹丹梨”的品质,她坚持不抢摘,更不会进行人工催熟。 销售上,“丹丹梨”主要渠道是微店、网店。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和各大网站上推广,不仅宣传“丹丹梨”,还宣传种梨历史、吃梨文化,甚至焦溪老街。为吸引本地客户,每当梨花盛开时节,她就把顾客约到梨园,看梨园,赏梨花,吃农家菜,让大家感受“丹丹梨”的不一样。虽然每年举办梨花节花费不少,但这种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很有效。像今年第四届“丹丹梨”梨花节,来了1000多人,很多是中小企业主,大家也很捧场,意向订单已有万余箱。 近两年,随着北京、深圳等外省市订户增多,全程保鲜邮寄成了难题。于是,她开始和专业网络销售商、物流公司合作。比如,她的合作商中,既有大型水果商,也有EMS、顺丰速递这类大型网络代理商。特别是去年进入“东丰汇”“顺丰优选”平台后,不仅扩大了销售,通过冷链运输和储藏,还延长了梨子的销售周期。 吴丹凤说,“丹丹梨”销售网上占6成以上,与EMS、顺丰等合作以来,对“丹丹梨”要求更高了。到去年,加盟合作社的果农已从最初的20户增加到300多户。为了达到高标准,合作社规定了施农家肥、不用农药、足月采摘、不用催熟剂等统一标准。收梨的时候,两道关不可少:一个是验梨,化肥梨、农药梨不收;一个是称重,“丹丹梨”规定,普通梨重6两到8两之间,精品梨8两到1斤之间,极品梨1斤以上,不同规格,差一两也不行。 本周初,顺丰与“丹丹梨”合作社达成深度合作,把“丹丹梨”作为重点推广品牌,进一步入驻“顺丰大当家”平台。与此同进,今年起“丹丹梨”将进入常州江南农村商业银行VIP客户内销系统。 看来,今年的“丹丹梨”更不愁卖了。 (文/ 刘一珉 (责任编辑:D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