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收藏文化 >

外来大黄鸭撬动国内公共艺术

时间:2013-10-24 09:33来源:未知 作者: 陈涛
颐和园将破天荒为一只“鸭子”举行告别活动,连一众影视明星也会来捧场。

外来“大黄鸭”撬动国内公共艺术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吴镝摄)

 

      今天下午,颐和园将破天荒为一只“鸭子”举行告别活动,连一众影视明星也会来捧场。再过三天,这只在昆明湖游荡了一个月的“鸭子”将会从这里出发,再次踏上它的环球之旅。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一个半月,从园博园到颐和园,一路游来游去的这只“鸭子”自身就是大明星——从充气到撒气,由尖“鸡嘴”到“累趴下”,几乎浑身是新闻,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会被搬上报端。事实上,自半年前“试水”香港维多利亚港以来,它就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吸睛王”,约八百万人次前往维港只为看它一眼,颐和园单日参观量激增至13万人次,创下年度最高。
 
  专享“大黄鸭”尊号的它,就这样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艺术热,围绕它的简单、萌态,有人连连点赞,有人直呼平庸,我们从中又能得出些什么?
 
  逗你乐
 
  “大玩具”展现艺术另一面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话用在“大黄鸭”身上颇为贴切。尽管未必能真正理解创作理念,但丝毫不影响人们一拥而上瞧个究竟。一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大黄鸭”9月初入驻园博园后的半个月里,参观量超过百万人次,连园博会官方微博也承认,“大黄鸭”的加盟,让这处新景点的人气超过了故宫;9月下旬移步颐和园后,入园参观客流较2012年同期上涨55%,国庆假期,日均入园参观量更是超过10万人次。
 
  这还不是简单的围观。“大黄鸭”每一次变换姿势,比如错装、放气,或是不同方位拍出的照片,都引得网友纷纷帮它配上“台词”,包括“愚蠢的人类”之类自嘲语。
 
  一只用普通橡胶做成,外表光鲜,里面“空空如也”的巨形鸭,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赢得国人最热烈的关注。“大黄鸭”的创作者荷兰人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今年36岁,在艺术界可谓“大”名鼎鼎,素来喜欢把艺术品做得非常大。他的“小鸭大做”,就是想让平日里那些看似硕大的家伙们突然显得渺小起来,让人们以一种陌生的视角去打量曾经熟悉的场景。
 
  霍夫曼将“大黄鸭”受到追捧,归为两方面原因:一是身处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渴求简单、快乐;再就是近些年中国流行起萌文化。“向公众传递信息时,我希望是正面的、积极的、友好的和快乐的。”霍夫曼说,“喜悦在我的艺术创造中是关键词。”尽管他曾透露,自己特别不喜欢鸭子,从小也没有玩过澡盆鸭玩具。
 
  “它向人们证实了艺术不仅有痛苦、严肃和深沉,还可以是轻松、快乐的,”798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认为,“‘大黄鸭’其实反衬出国内类似艺术品给人‘板着面孔’的印象,不可亲,也不好懂。”
 
  年逾七旬的建筑批评家包泡更是认为,现如今要在公共领域找到一件不讨人嫌的艺术形象,都变得不容易了。去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十大丑陋城市雕塑评比活动,他是评委之一。“我对很多当代艺术品都不怎么看好,‘大黄鸭’是例外。它不丑,还可爱,我并不追求这个,但我认可这一点。”包泡说,“去争论‘大黄鸭’是不是艺术已经不再重要,即便它属于艺术简单化的成功,也要强过那些苦心孤诣一辈子生造出来的令人生厌之作。”
 
  不过,追捧声中也不乏质疑,有人便提出,除了可爱的外表尚能吸引人们与之争相合影外,并不能带来多少美学以至对社会的反思。“很多人把它看成一个大玩具,因为国内艺术品已经快等同于‘天价’、‘难懂’和‘赝品’等词汇。正因为‘大黄鸭’没有承载太多有别于他处的文化内涵,所以,无论欧亚,都有众多粉丝。”美术评论家郭晓川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艺术家们还得掌握些“传播效果论”。“不少人还停留在充任‘启蒙者’的阶段,关键是,你得让你的作品为人们所乐于靠近。”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