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文化部与保监会公布11个文化产业保险试点险种,“艺术品综合保险”被纳入其中。部分保险公司也开始承接大型展览、拍卖活动的艺术品保险项目。但无论是保险范围还是保险金额,都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发展相当成熟的私人收藏艺术品保险,至今无人问津。
在欧美等发达市场,艺术品风险管理作为特殊的财产险分支,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良好投保体系、相对成熟的行业。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拥有专门的艺术品部门对展出、拍卖或私人收藏的艺术品进行评估,并依据艺术品本身价格、风险系数和保险运营成本来安排保险计划。但在中国,艺术品保险的提供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在一些保险业界专家看来,除了艺术品保险意识落后之外,诸多“不可控因素”成为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阻碍。
保险巨头安盛集团旗下安盛有限公司高管袁颖晖表示,这些不可控因素包括:鉴定评估环节缺少具备主体资格的第三方机构;风险管控环节缺乏市场经验和数据支持;艺术品修复影响保险理算等。
袁颖晖解释说,鉴定评估是艺术品保险投保前的最大难题,评估结果必须符合当前市场价格定位而不能过度偏离。在这方面,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往往会产生巨大争议,导致不欢而散。这中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海外市场,保险公司除了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库估算艺术品价值外,还可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但在中国内地,目前艺术品保险领域的第三方机构主体资格并不明晰。
相似的困境还出现在理赔环节。袁颖晖表示,艺术品保险优先考虑修复原则,即赔付投保标的恢复到受损前状态所需支付的费用。但艺术品损坏后的价值,却鲜有权威乃至正式的价值估计权威和方法,修复后的价值也就无从参考了。
另外,承保能力有限且缺乏再保险公司的支持,也使得本土保险机构在涉足艺术品保险市场时顾虑重重。
一年前发生在故宫[微博]的“碎瓷”事件,让国人对艺术品保险体系的缺失有了切肤之痛。艺术品保险这个话题的“破冰”,意味着中国艺术品风险管理体系雏形已现。不过,相比国际成熟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第七宗罪:赝品横行,自抬自唱
目前,艺术品交易领域除去迟付拒付外,还存在两大隐患:一是赝品横行,二是虚假成交。这些隐患制约了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健康发展,理性和诚信这两大市场精神需要引起从业者更大的关注。
拍卖公司拍假或者假拍,不差钱的买家们却常常不付款……各种违规操作、暗箱操作屡屡发生。中国拍卖产业在各种“第一”的光环下,也正在遭受着公信力的巨大挑战。相应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却一直缺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健全,而这个市场却还是在混乱中持续膨胀。
仅2011年下半年,国内就有近百家新拍卖公司入市,这令已经拥挤不堪的国内拍卖行业更加鱼龙混杂。这些新公司很多缺少可持续资源、盈利模式和专业人员,缺乏拍品资源、客户积累和品牌认同。
艺术品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虚假”交易?原因很多,有的是画家为了提升自己的作品价格,由经纪人操作,安排一些“托儿”和竞买人坐在一起,假装举牌营造热烈气氛、烘托人气,最终使得网上出现的数据非常“漂亮”,从而拉动自己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有的则是艺术品基金为了出货方便,而在拍卖市场上制造出高成交价;更有甚者,通过艺术品市场进行“雅贿”的情况也屡有耳闻。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