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石刻价值判断,还是依靠欧美建立起来的定价体系。“中国从乾隆《石渠宝笈》起,收藏观里就没有石刻雕塑,佛像都是铜鎏金当做偶像崇拜,并不是雕刻品本身。”至今做石刻收藏的人手一本苏富比[微博],就能对国际市场上能流通的石窟造像略有了解。“但问题是能拿出来流通的石雕,都是国外的私人收藏,等级有限,欧美大博物馆里的中国馆,石刻部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跟昭陵六骏中两骏在宾夕法尼亚一样,是它的镇馆之宝,很难去估量价格。”而国内对于石窟的认知,“还是来源于敦煌那段屈辱史。我们觉得王道士被人骗了,谈石窟谈到现在。因为我们以前和世界对艺术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天然懂得字画瓷器,是因为要和皇权文化共同欣赏,雕塑的美这一个世纪前才渐渐进入国人视野”。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对于石刻,基本上用以前文庙里的碑、桩、石狮子为装饰性点缀,1997年保利才有了石刻部。现在很多民间博物馆以石刻为主,在老杨看来也有其根本原因。“你买了,但是不能流通不能拿出来,但你办个民间博物馆,请政商名流来剪彩挂牌,利国利民,你这些东西起码能见光了。”
更深层次的中国买方的心理,和近年来国内外文物价格形成了奇特的倒挂现象有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古造像市场,拍卖会上,还是以港台藏家为主力,现在这个最大的市场还在广州,当时买了就直接送去香港了。现在才有往北京转移的趋势和迹象。现在的海外大型拍卖会,80%都是来自大陆的买家。传统的瓷器字画市场,现在国内收藏价格比国外还高,在外面买的东西拿回来还能获利,这和以前的市场相反。只有石刻在国内无法真正上市,如果进入海外市场将是一笔巨大的暴利。”最早研究中国石刻造像的是瑞典人,而此后中国内忧外患的一个多世纪里,石窟始终代表着西方文化观。“到今天国博新馆才新收了东南亚等一些地区的东西,我们才有博物馆要博全世界最美好之物的理念了。”老杨感叹,“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石窟的造像如果不和旅游创收挂钩,那么仅仅从审美、艺术角度是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的。”(文/葛维樱)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