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赝品通过出版物“漂白”
赵利平:拍卖行拍假,有的是自己的鉴定能力不足,有的是唯利是图,有时却是送拍者的故事太迷惑人了。有些收藏家不小心买到一幅假画,但他不愿意相信这幅画是假的,于是就编造出很多故事。如果是画得不好的,会说是艺术家早期的作品;画作重复的,会说是该幅作品艺术家太喜欢了,所以同个题材画了两幅。
叶光华: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假冒杨尧老师的另一幅画了。大概五年前,我在广州一家拍卖行看到一幅署名杨尧的作品《走进西部》,签名跟杨尧老师的一模一样。但我知道,《走进西部》这幅画早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怎么可能出现在拍卖会上,肯定是假画。这幅画虽然签名仿得很像,但有一个地方露出了马脚,尺寸比杨尧老师的原作小很多。
谢楚余:这个例子对我们画家也有警示作用,我们出版的画册到底要不要写尺寸?现在比较正规的出版物,油画作品除了题目,一般还有创作时间、作品尺幅以及材料规格。但如果写得越清楚,造假的人岂不是可以仿得更准确?
叶光华:我们还是提倡艺术家在正规的出版物里面要提供详细的资料,有助于藏家对画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最担心的是那些没有鉴别真伪能力的藏家,单靠喜欢就买了假画,以后他可能就不敢碰收藏了,或者再也不敢买这位画家的作品了。
赵利平:在出版物上做手脚的确是一种造假的手法,现在横行国内美术界的造假行为层出不穷,一些人出书就是为了给假画“漂白”,然后通过拍卖等渠道出售非法获利。有的将假画夹杂在真画中,有的伪造刊号。一些没经验的藏家,看到拍品已经出版过,以为就是好东西,往往容易上当。
叶光华:所以藏家购买经过著录的作品,还要看出版物是否权威。现在有参考价值的出版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画家的个人画册,收录在内的作品肯定经过画家本人的筛选,这种画册的序言、前言一般都会比较讲究,邀请的通常是美术界的名家。
另一种出版物是画展的纪念画册。现在举办展览的同时,画廊或艺术家自己一般都会出版画册,如果是画廊机构出版的,画册里肯定有展览的详细时间,还有作者或是名家写的序言。经过著录的作品,特别是参加过美术馆或画廊策划的个展或是群展的作品,一般都是艺术家精心挑选,能够代表自己艺术水平的作品,这样的画册比较有参考价值,收藏著录的精品肯定价值更高。所以我建议藏家要多看展览,眼界高了,对真假的辨别能力也高了。
Ⅲ
学生代笔算不算赝品?
谢楚余:说到假画,我一定要说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有一个杭州的收藏家,他告诉我他准备在市场上购买一幅我的作品,定金已经给了。我问他是哪张画,他说是您上世纪90年代画的一条美人鱼。我当时一听就觉得不对劲,我说,把照片寄过来给我看看吧。拿到照片的时候,我真是哭笑不得,那是英国著名画家沃特豪斯在1905年创作的一幅世界名画,那是我们无数次临摹的教材啊。造假的人不知去哪找了一张行画,就加了我的签名上去。
赵利平:但造假的人可以编故事说这是你早期的临摹作品。
谢楚余:临摹没有错,临摹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但是临摹的作品一旦进入市场,那就是非法的。临摹的作品是不能签上自己的名字的,如果学生想临摹我的画,没问题,但如果签上我的名字或是学生自己的名字,然后出售,那就是违法的。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不但画家在世时拥有画作的版权,即使是画家去世后的50年,画作的版权还是属于家属的,50年之后,版权就属于全人类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的假画就多到数不清了,而我之所以很少提出交涉,实在是因为我看不起很多临摹得很拙劣的作品,假如你临摹我的画能达到我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准,那这个画家已经具备有独立创作的能力,完全可以打响自己的知名度,不会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