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重又入学光华附中,入读初三年级。至今他还记得当初光华的英文老师蒋鹏,常常叫吴耀祖上台背诵英文诗歌。而中文老师是国学泰斗王蘧常先生,吴耀祖还记得他在讲台上吟诵苏东坡诗词的情形,“余音缭绕至今历历在目”。 王蘧常先生的章草书法独树一帜,当时在沪就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之说。吴耀祖有幸能随王先生写右军书法,还临习章草。 后来,吴耀祖又考取省立上海中学读高中。该校师资更雄厚。数学得益于朱凤豪老师(著有新三角讲义,全国采用其教材),还学习高等几何及大代数。物理学习两年,已是大学程度。化学则由吴瑞年校长亲授。高三下半学期,日军入侵租界,吴老与一群年轻人连夜离沪,由东西撤,辗转游击区,最后吴耀祖毕业于敌后的屯溪安徽高中。六年攻读六个中学,却个个顶尖一流。 高中毕业后,吴耀祖远离父母和故乡,千里跋涉,负笈潜行,终于越过日军严密巡查的浙赣铁路,进了福建省。此后又经赣南、湘、黔,最后入川抵达战时陪都重庆。 抵重庆时,一些大学已开学两个月了,经向在渝的教育部请求补试,最终吴耀祖以绩优考入由沪迁渝的交通大学。当时交大只有大一、大二两班。吴老说,同班同学只有12人,当他发现班上有同乡庄逢甘时,好似异乡见亲人,于是一同攻读航空工程专业。日后,庄氏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黎仆门教授学习湍流力学理论,回国后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重大。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交大也南迁沪上返回原址。最后一学期,吴耀祖在上海完成了本科学业。 与大师的神思交织,让他终生受益 1946年春天,钱学森教授自美返回母校,做了一个令同学们兴高采烈、兴趣浓厚的超音速流体力学演讲。 吴耀祖也由航空系主任曹鹤荪教授介绍,第一次得与钱老握手相识,表示有志去加州理工求学。随即还参加了钱学森教授与蒋英女士喜结伉俪的婚礼。 随后,吴耀祖参加了教育部自费留学生,考取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该校正是美国原子能科研中心之一。因此有不少经典物理和数学物理课程可选。他选了量子物理、热力学、气体动力学、经典统计力学、微分方程五门课。当时仅求了解透彻,运作熟炼,他并不知道,来日这类难能可贵的现代物理学科在航空工程的前缘至为有用。 他同时作硕士论文,研究气体分子之转动与抖动的内在热能物理,应用爱因斯坦的临界温度理论作实验测量与分析。论文完成后,于1948年底被颁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作助教。不久他又申请加州理工学院也被录取,并于1949年9月入学。自吴耀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经历了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再求创造发明的三个重要阶段。 当吴耀祖于1949年9月入学加州理工时,正巧钱学森也自麻省理工返回该校任喷射推进学科的教授,领导建立开创这一新的领域。钱学森授课深入浅出,条条有理。 吴老说,当时他听说“钱老师与冯卡门,一见是师生,再见如父子,这般恳切相知,交往如家人,使人钦羡”。周末,钱学森夫妇常去冯卡门寓所拜访,有时也带吴耀祖同去,他由此能多次聆听两位航天大师的深入探讨。 当冯卡门听吴叙说“热源近区内气体的动能与热能是等熵之关键”时,冯大师即肯定道:“这就是自然科学之美。”数度接触,令吴耀祖再次深感“能与大师神思交织,是极不易机会”。而正是从那时起,吴耀祖开始对“一般有非线性与频散性作用的演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吴耀祖博士毕业时,被钱学森收为研究员,其科研重点首先放在“水波及有自由流面的流体力学”。 作为2002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先生一直热情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曾多次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此外,还积极帮助我国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渠道。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