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领导讲授世界史;他应邀担任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他编著和翻译了18部学术论著,被誉为“英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成为从常州青果巷走向全国的又一位大家。 一、“老三届”走出的名教授 1949年,钱乘旦出生在常州,小学二年级后跟随父母离开常州,在南京读完小学、中学。“文革”浩劫,中断了他的读书求学梦,1968年,赴苏北农村插队,当了五六年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压抑了所有的梦想,他被迫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现实。农余时间,他别无所好,唯有读书。当时大多数知识青年已经远离书本,钱乘旦属于不甘心的那部分人,始终坚持看书,大量的经典著作包括马列选集都是在那时阅读的。书成了艰难岁月里最亲密的伙伴,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基础。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钱乘旦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在中学里教了两年书。学习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他更加刻苦地攻读各类书籍,“有了学习的机会,原先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幸运地出现了,这种心情是你们无法理解的,因为浪费了十年的光阴,所以格外地珍惜。" 恢复高考第一年,钱乘旦很想正式参加高考,可是当时规定工农兵大学生不能再参加高考。1978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的硕士研究生,钱乘旦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攻读博士。1985年博士毕业,成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世界史、国别史专业的博士。读博期间,钱乘旦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此后,在南大留校任教,又赴英求学执教多年。钱教授上课,语速很慢,谈吐从容,每每讲到要紧处,便戛然而止,余意让学生自己琢磨。多年的留学生涯,谦谦的君子风度,是学生们对钱教授的总体印象,但知道他是老三届的恐怕不多。 多年来,钱教授精心教学,勤于著述,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撰写、主编、翻译的著作达18种,主要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世界现代化进程》、《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第一个工业化社会》、《英国通史》、《20世纪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等。钱乘旦教授的许多创见在学界影响深远。作为最早重新审视英国的和平变革历程、把改革模式作为社会发展道路之一加以动态的历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他提出了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模式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他是最早介绍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之一,并提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的观点,他的研究着力从发达国家近几百年来的变化发展中总结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力求对中国现代化有所借鉴,这一研究思路立意深远,见称于学界。因为教学、科研、社会工作突出,钱乘旦教授1991年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现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等职。 二、研究历史,但求有用于当世 钱乘旦教授说:“不能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知识分子要有参与意识,要有责任感,我们这批人经历过文革,这方面的倾向可能特别突出。”本着这种认识,钱教授虽研究历史,但其立意却在求其用于当世。他说:“我遵循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以史为鉴'的思路,注重历史的借鉴、训诫作用。”他起步时研究英国史,就觉得可以用英国的历史来观照中国的现实,所以才侧重关注英国的改革模式和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