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就是法宝,卷就是经卷。法宝经卷就是佛家的典籍。”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多地。在今江苏靖江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宣卷"活动,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常州是中国宝卷起源地之一,影响广,而且品种多。据不完全统计,常州拥有宝卷两百多种,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宝卷是宣卷的卷本,是一种民间文学,而宣卷是一种吟唱形式、民间曲艺。宝卷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从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而俗讲不可能突然出现,可以追根溯源,到了梁代,有了《梁皇宝忏》。这是梁武帝同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所集。这是俗讲的前身。而梁武帝是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万绥镇人。实际上,常州宝卷的起源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南北朝的梁代,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 唐武宗会昌年间进行了灭佛运动,宝卷大量流传到了民间,在勾栏瓦舍的环境中慢慢演变成民间娱乐的一种方式。所以,宝卷的内容与佛教有关。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主要倾向都是宣传因果报因和修道度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常州宝卷与宣卷还影响到了两个国家级非遗的起源,靖江宝卷和锡剧。包立本说:尽管靖江地处苏北,但在历史的行政区划上,靖江自明成化七年(1471)设县到民国初年的四百多年一直属于常州,不管民风民俗还是部分口音,常州对靖江有着向心力。所以,靖江宝卷是常州宝卷的一个分支。锡剧直到1955年才被简称为锡剧,往前溯源分别称呼常锡剧、常州文戏、常州滩簧,而常州滩簧的起源就是宣卷。“锡剧的一些剧本就改自宝卷,例如锡剧中的《珍珠塔》。而部分唱腔借鉴了宣卷调,所以讲,宣卷是江南曲艺的活化石,说它是百戏之祖是有依据的。” 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调研、申报。包立本提出申遗时,很多人都不了解宝卷和宣卷,有人反对,甚至还误解这是封建迷信。“我极力提倡,后来第二年就批下来了,常州宣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需要独到的眼光和意识,而这些与一个人在文化上的准备是密切相关的。从收藏到研究,从发表到出书,包立本在宝卷的研究上已经走得很远。说他是“常州宝卷”代表性传承人一点也不为过。“国家非遗评审委员会的陈泳超教授看了,认为常州的宝卷和宣卷内涵非常丰富,题材很新颖,可以达到国家级非遗水平。”包立本现在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包立本的带动下,收藏宝卷的人有所增加,却没有像他那样,把宝卷当做一个文化载体加以研究。“让更多人知道宝卷的珍贵,让更多人了解宣卷的独特魅力是我现在和以后要做的事情。” 传承之路漫漫 常州宣卷是原生态的,从佛教衍生出来又扎根于民间,很接近佛教的仪式。宣卷前有一个仪式——炉香赞,五到七分钟,唱炉香赞的人需吃素,身穿居士服,敬完佛,再开始宣卷。 “宣卷能净化人的内心,去除烦恼,让心静下来,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才能掌握未来。通过多做善事,才能修身成正果。宝卷里经常说到助人为乐,我也身体力行,多行善。” 由于宝卷的情节内容比较枯燥,而且跟宗教有关,一般都是老年人听得多。一场宣卷下来,最短一个小时,长的甚至一天。社会节奏放快了,信息量大了,娱乐形式也多样了。没有人会花心思来听一个多小时的宣卷。“宣卷主要还是流传于老年人群体。年轻人不喜欢,正因为这样,青黄不接。”手艺,一旦不能延伸进新一代群体,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宣卷不加以保护,不加以传承的话,不用多少时间,就要断档、湮没,最后消失。” 包立本带着宝卷和宣卷走进社区,在社区讲课,把光碟放给大家看。“要引起他们的共鸣,让老年人记起儿时的回忆,让年轻人了解到宣卷的魅力,其实宣卷的曲调蛮好听的。上次在博爱社区,反响很好,放映期间还有人跟着哼。这个就是宣传。” (责任编辑:DY) |